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在黔南召开


来源:

0 浏览 评论

三年行动计划助力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全省茶园面积689万亩,加工企业3040家,预计全年产量22万吨,产值220亿元,综合产值400亿元。

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三绿一红”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在全国迅速提升

9月22日,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在黔南州都匀市召开。会议通报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情况。会议强调,要充分用好贵州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规模的茶叶种植面积以及良好的茶叶品质等优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制(修)订、品牌培育,加快把贵州建设成为以规模、品质、品牌为引领的全国茶叶强省。

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水利厅厅长黄家培,省农委主任刘福成出席会议,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致欢迎辞,省政府副秘书长项长权主持会议。副州长陈有德代表黔南州人民政府作经验交流发言。

截至目前,全省茶园面积689万亩(投产茶园423万亩),加工企业3040家,预计全年产量22万吨,产值220亿元,综合产值400亿元。

向红琼代表黔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都匀毛尖茶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她在致词中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点赞都匀毛尖,并作出了“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黔南州以此为契机,高位推动茶企整合扩规模、打出品牌促营销、重修标准定规划,促成都匀毛尖茶上高铁、进央视、上电商平台,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州茶产业正向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转变,茶产业链条逐步延伸,茶文化、茶旅游、茶医药等融合发展潜力正在释放。2014年,全州茶园面积达131万亩,综合产值达37亿元,荣膺年度贵州名茶最佳销售奖,成为“黔茶出山”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茶叶基地培育、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质量监管等重点环节集中发力,全省茶产业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产业发展方式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进一步转变。通过聚焦重点品牌推动产业链整合、瞄准目标市场加快销售渠道建设、实施新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抓绿色防控严守质量安全、大力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三绿一红”品牌为代表的贵州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贵州茶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奠定了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的地位,坚定了加快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决心。

根据《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打造2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培育5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的目标。

刘远坤强调,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地部门紧紧抓住重点环节,采取务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一要抓茶园提质增效,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加强茶园管护,做好品种结构优化,使茶园的产出、经济效益与全国第一的面积、全国最生态安全的茶园相对称;二要抓加工升级,转变传统加工方式,做好新标准的宣传和实施,做到加工标准化,实现加工清洁化和初精加工分离化,提高产品性价比;三要抓市场开拓,弄清市场定位,推动省内人人喝贵州茶、宣传贵州茶、卖贵州茶,集中精力主攻二、三线城市,做量大、质优的大众茶品牌,做中国茶叶的贵州制造,营造喝贵州茶健康的良好氛围,让贵州茶叶全面进入省内旅游专有渠道,挖掘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实现电商全网覆盖;四要抓好源头管控,确保茶园农资投入品的安全与可追溯,全面推行“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安全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开展联防联治、群防群控,确保茶叶重点乡镇、风景名胜区、出口茶园基地、高速公路沿线绿色防控全覆盖。严格抽查检验制度,对茶叶主产县的核心基地、出口基地,实施高强度、高密度、大规模的抽检,严把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

刘远坤强调,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推动贵州省茶产业转型升级,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强化保障措施,加强服务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茶产业快速发展后劲,打造黔茶产业升级版,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推动全省茶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会上,黔南州、石阡县、贵州贵茶有限公司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当天,与会人员还实地考察了黔南州贵天下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都匀毛尖茶城。

贵州省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负责同志,农委(茶办)主要负责同志,全省42个产茶重点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农业局(茶业局)主要负责同志;黔南州部分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农工局长、茶办主任;省内部分茶叶生产和加工企业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