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探寻银行卡的“前世今生”


来源:

0 浏览 评论

今年60多岁的韦保平没想到,自己在30年前申领了一张“中银信用卡”,竟然荣幸地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持卡人。

9月17日,在中行珠海分行会议室,韦保平愉快地向参加中国银联举办的“智慧芯银联行”媒体探访之旅的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形和感受。

“刷”开国门的第一批信用卡

“第一次拿到信用卡,感觉很新鲜、很有身份!”第一张信用卡让韦保平在生意场中着实风光了一把。 “当时不是谁都可以申请银行卡的,这是有经济实力、讲信用的象征。”

韦保平还记得,第一次刷卡是在一家饭店请朋友吃饭。“那个时候用卡最多的地方就是饭店,其他很多地方还都不接受刷卡消费。”韦保平说。

1985年3月,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中国内地推出了第一批信用卡——“中银卡”。不过,首批“中银卡”发行并不理想,到香港定制了5000张空白卡,第一年只发行了650张,揽存50多万元,消费70多万元。

与现在消费者潇洒刷卡消费不同,那时没有联线POS机,持卡人在消费之前,商户需要人工核对“黑名单”,需要用手工压卡机,把卡片的凸印信息复写在签购单上,还需要填写金额、证件号码等,超过限额还要给发卡行打电话索要授权,整个过程比现金消费还麻烦。当时授信额度较小,银卡300元、金卡800元。

中行珠海分行老员工曾燕媚还记得当时做市场推广时的尴尬:“那个时候商户还没有电脑联网,我们去检查时,发现商户都把压卡机和用A4纸打印的‘黑名单’压在柜台底下,不拿出来用,因为当着客户面核对名单很麻烦,客户会感觉自己像通缉犯,心里会很不舒服!”

韦保平和曾燕媚的苦恼,反映了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时的艰难和困境。

当时,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商业银行“各自为战”,纷纷以省市分行为单位建设内循环系统,单独发行信用卡。这样做虽然调动了各家分行的积极性,但却导致了银行与银行间卡片和终端标准不统一,不仅无法跨行受理,也不能跨地区使用。

为了促进银行卡的联网通用,1993年我国启动了“金卡工程”,到2000年陆续建立了18个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和一个总中心,部分实现了当地城市的同城跨行通用和部分城市之间的异地跨行通用。2002年3月,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成立,统一整合18个交换中心资源,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新阶段。

30年弹指一挥间,信用卡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已超过49亿张,其中借记卡超过44亿张,信用卡超过4亿张。同时,银行卡受理环境也今非昔比,全国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超过1200万户,联网POS机具超过1500万台,ATM超过61万台。消费者刷卡所需时间也大大减少,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

打开金融IC卡“封装”的科技秘密

我国银行卡产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逐渐遇到了瓶颈制约。最初发行的银行卡都是磁条卡,信息存储量小、保密性差,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攻击、伪造的目标。2011年3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宣布全面启动我国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程,并制定了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目标和路径。

“不要小看这薄薄的卡片,里面封装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在珠海东信和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年轻的工程师李志威随手拿起一张正在加工的金融IC卡,指着里面一层层的结构让记者看。

金融IC卡的核心是芯片,即微处理器,包含了CPU、存储器、缓存等软硬件系统,可以将信息存储、加密解密、身份识别、支付等功能融合到一起。加上其背后涉及的密码学、工程学、电子学和化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使得金融IC卡的安全防护性能达到空前水平,堪称铜墙铁壁,被誉为“指尖上的保险柜”。

据李志威介绍,金融IC卡一般由多层材料组成,包括双界面芯片、透明保护膜、PVC印刷层、双界面天线层等。其生产过程分为卡基生产、IC卡封装和个人数据写入三个部分,包含十几道工艺和上百道工序。

金融IC卡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不仅可靠地保护了客户的权益,而且还有效地支撑了多行业应用,使金融IC卡广受金融消费者和有关行业的欢迎。

在广东,银联广东分公司从2009年起就积极推动金融IC卡发行工作,目前已累计发行2.12亿张。

据记者了解,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国金融IC卡累计发行已超过16亿张,占银行卡发卡总量的31.5%,其中支持非接触受理的金融IC卡超过11亿张。

2015年1月1日,金融IC卡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全面发行,这意味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真正进入了“磁”旧迎“芯”时代。

“近几年,我们抓住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的历史机遇,大力拓展智能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4年,智能卡产品的收入为12.2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9.07%。目前我们接到的订单绝大部分都是金融IC卡,说明银行卡芯片化是大势所趋。”东信和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小鹏对记者说。

金融IC卡正广泛融入各行各业

9月17日,珠海市城建设施管理中心的工程师冯志刚像往常一样,来到香洲区的翠香路,巡查沿路的停车咪表。

2012年6月,在银联广东分公司的积极推动下,珠海市开始在全市重要路段布设停车咪表。这是一种基于银联卡的停车电子收费管理系统,车主可以选择银联卡“闪付”、手机卡“闪付”、银联卡刷卡以及手机银联远程续费支付等方式,不需要专门办卡,不需要预存卡费,也不需要缴纳办卡押金。

“外地人开车来珠海,只要带着银联卡,也能在咪表付停车费。”冯志刚说,对于市政管理来说,这套系统最大的好处是无人值守,智能化管理,“视屏监控、车位检测、银联付费、路面无人值守”,减少了收费纠纷。目前在珠海,这样的咪表已布放800台,管理着3200个停车位。

与此同时,珠海市还建设了以金融IC卡为结算载体的公共自行车智能化租赁系统。市民凭借一张金融IC卡,就可以租车、锁车、还车、付费。现在全市有5000多个这样的终端,超12万张金融IC卡被带动激活。

据统计,截至7月份,广东省内5.9万台存量ATM和104万台POS机具都具备了受理金融IC卡功能,其中60多万台POS机具实现非接触式受理金融IC卡。

莲花大桥是连接澳门和珠海横琴口岸的大桥,以前乘坐穿梭巴士通过大桥的游客只能用现金支付乘车费用。从今年6月26日开始,粤澳居民以及往来澳门的游客乘坐巴士通过大桥时,只要手持金融IC卡,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闪付”付费。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农行发行的校园一卡通,标志着金融IC卡参与珠海智慧高校管理的突破。

据银联广东分公司介绍,随着金融IC卡发卡量的快速增长和受理环境的不断完善,金融IC卡跨行交易比例持续提升,目前广东地区POS渠道已经达到40%以上。

最新数据显示,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覆盖中国城乡并延伸到境外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受理商户数超过2600万户、ATM190万台。目前,电子支付渠道已由ATM、POS传统受理渠道,扩展到了以POS消费、ATM取现为基础,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智能电视支付、自助终端支付以及其他各类新兴支付方式为补充的综合性、立体化支付渠道体系,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并逐步形成了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电子支付网络和电子支付产业链。

据记者了解,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国终端接触式受理金融IC卡改造率已超过99%,支持非接触式受理POS终端数量超过670万台。

在金融IC卡多行业运用方面,广东已拓展到公共交通、社 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市管理、生活服务、企业服务七大类多个领域。据统计,2015年1至7月,广东地区累计实现金融IC卡电子现金消费逾5300万笔,消费金额达2.78亿元。

在珠海扬名广场永旺天河商城,记者做了一次银联“闪付”购物体验。在收银口,记者把带有银联“闪付”标志的金融IC卡靠近POS机,只听“滴”的一声,不到2秒钟,付款完毕。

据这家商城收银主管周红介绍,开通银联“闪付”通道一年多来,平均每个月顾客使用“闪付”方式交易8800笔左右,占总交易笔数的四成左右。收银员普遍反映收银程序简化了,工作效率提高了,顾客排队现象也得到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