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慧:一朵花的修行》


来源:

0 浏览 评论

格桑花是高原上最普通的花,五颜六色、生命力顽强、遍地开放,却是藏地幸福的象征。格桑花是高原的传奇,是藏地的梦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格桑花。

格桑花,这朵花的名字,冠在一个女子的身上,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期待与赞誉,我无从想象。

她是时尚达人、不经意登上春晚舞台的歌者、扬名海外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者、多年如一日的民间公益活动践行者;这些标签同时落在一位年轻女子的身上,是怎样的传奇?

“我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生活就是这样奇怪,一百个缜密的计划,也抵不过一句不小心,一不小心你就遇到了你该遇到的一切,一不小心就做了你应该的努力,一不小心你就成为了你应该成为的人。”于丽慧笑着说。很多事情缘分到了,一不小心执着的去做了,很多荣誉也就跟着来了;如今的于丽慧,年龄不大,却有很多令人羡慕的头衔:全国青联委员、西藏青少年基金会爱心大使、《西藏文学》理事会理事长、新华原音创始人、运营总监等,每一个头衔的背后,都是多年认真与执着的付出,以及被“一不小心”推动的不懈努力。

我看过《人民日报》对她的采访,也看过她出版的诗集,很奇怪,她是一个既能把民族、文学、体制等要素用政治语言描述的大方得体,又能在写诗歌的时候把语言驾驭的温柔生动;如同,她的穿着打扮一样,从没有昂贵的名牌,但却总能把民族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的天衣无缝,美得像一朵花,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于丽慧的经历仿佛恰是“一朵花的修行”。

疯狂与执着的民族产业探路人

于丽慧事业的起步于对音乐、民族民间文艺的热爱,她说:感恩新华社这个全球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她实现了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做的梦。

2011年初,刚刚加入到中国新华电视的于丽慧是一名地道的英文编辑,很快就成为了佼佼者。几个星期后,不安分与勤奋的她就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悄悄的为一份几万字的策划奔波于图书馆和高校之间。

如何让刚刚上市的中国新华电视拥有自己的版权乐库?如何建立电视台的声音标识?如何在花钱的业务中创造产业价值?这些富有前瞻性的想法,破天荒地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与批准,于是一系列业绩纷至沓来:中国新华电视第一个版权乐库建成、中国新华电视音乐工作室成立、中国第一个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网站原音网在人民大会堂上线、第一次提出了国家音乐地理概念,一个囊括所有民族民间音乐领域顶级权威的原音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周魏峙、王昆、徐沛东、杨丽萍、谷建芬等前辈们也纷纷给予祝福,作为全球十大新闻电视台的新华电视网,因此迈出了“让音乐中倾听中国声音”的创新步伐。

随着原音网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跨界合作、交流活动,一个集音像出版、影视制作、文化活动于一身的立体品牌“原音传媒”横空出世。当时的原音传媒已经有相当大的业绩:与湖南宣传部联合打造了百集以非物质文化为线索的大型纪录片《原音湘韵》,在全球播出和传播,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与国内外建立了良好的音乐版权采购关系,收集了大量的数据版权资料,中国移动原音基地、原音电视台,短时间内,一个充满民族音乐情怀的歌者创造了“原音现象”,成功的转型为业界期待的民族音乐产业的拯救者,于丽慧做成了别人几十年没有做成的事情。

与西藏结缘

“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说不清,来的时候也无法抗拒”,于丽慧说:“我相信我与西藏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有一种莫名的缘分,如果非要找一种具象的感觉来形容,那就是见到她的第一面就想流泪,就感到委屈,如同回到了家乡,遇到了久违的乡情。”

第一次与西藏结缘是2007年去中印边境拍摄一部音乐电视,那是西藏最偏远的地方。一个月后离开西藏的时候,于丽慧和她的团队已经在这片世界屋脊的高原上收获了太多故事、情感乃至信仰。

无论是行程里放学途中满脸高原红孩子的笑容,是崎岖不平、靠近悬崖的山路带来的惊险、还是处处遇见的寺庙和转经轮,“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在你的生命里播种了下来”,于丽慧说:“对于这里的一切无论是美好、落后还是贫困,你都不再是一个外人,再也不能置身事外,我要参与她的美好,注她的问题。”

正是2007年的那次与西藏的偶遇,她得到了一位仁波切的加持并得到了第一个藏族名字“格桑曲珍”,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认识的人都称她为格桑花,被她帮助过的孩子都称她的善行是“格桑花的微笑”;“格桑花是开放在青藏高原上的普通花朵,它缤纷美丽,又极顽强,只要有土壤与空气便会开放”,于丽慧说。

从此以后,年年都去西藏,就像年年都回家乡一样,年年为孩子们做一些事,就像天天伴随的思念一样,就连2013年湖南春晚邀请的独唱曲目的名字---《说好今年回家乡》,这也是于丽慧自己以诗歌对西藏思念的改动作词。

“孩子们并不穷”

于丽慧反对把“贫穷”二字加在藏区,她说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造成了目藏区大部分区域属于经济欠发达状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当富有,由于人人都有信仰,处处洋溢着不经意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经济上的欠发达,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2007年后,于丽慧每年都去藏区,邀请朋友们参加支教活动,呼吁艺术公平教育,为藏区青少年儿童获得更好更多教育机会,她也因此被授予“西藏爱心大使”的称号。于丽慧说:“我做的不是公益,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因为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孩子们让我们获得的幸福远远大于我们给予的帮助。”

于丽慧和朋友们努力对少数民族女童项目提供资助,其中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女子孤儿学校,有和于丽慧结缘最深的一群小姐妹。

海拔4000多米的果洛藏区,传说是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这间学校取名为“桑金珠姆”学校。(桑金珠姆一生为妇女解放做贡献,被奉为藏地的自由女神。)学校前身是一位出家师父的家,当年他收留了几个孤儿女童,由于女童人数增多,后来就由大家资助扩建,为孩子们建立了这所学校。

“到学校要从西宁开车12个小时;这里的冬天大约零下20多度,这里空气稀薄在4000多米的高原上,这里物资贫乏,但是这里是一个幸福的家园。”

于丽慧说:“这里每天清晨的大山里会传出清脆的唱经声,晚上有经文的诵读,白天有高原上孩子们的嬉笑,夜间大雪有孩子们一串串的脚印,这里很美,很祥和,充满着朝气、信仰与希望。”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每年于丽慧和她的朋友们都会去一次,孩子们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图书馆解决了,冬天取暖的问题解决了,扩建的问题也解决了,年年来,回回去,都会发现新的问题,她们都要筹划更多的帮助。

于丽慧每次来校都会教孩子们音乐和语文,她说:“孩子们的音乐细胞是与生俱来的,儿歌教一遍就会唱。她们自己学跳舞,给我们表演了许多舞蹈,现在她们有自己的藏戏小团队,剧目都是她们自己排练的,推荐给许多地方,表演很受欢迎,现在这个剧团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孩子们喜欢于丽慧,都叫她“格桑花”,于丽慧说,格桑花不代表她个人,代表众人对高原的这份爱,她说:“清晨醒来时,听到院子里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打闹声,真的觉得是自己一朵幸福的格桑花。”

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

“慈善靠发心,但做好慈善,要有系统,需要专业。”于丽慧笑着说:“从今年起改变游击队模式进入正规的系统的社会责任、公益规划阶段。”

于丽慧提倡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自己的企业也将转型为社会企业,用更多的利润去助力慈善事业。她将在艺术公平教育、少数民族女童公平教育、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濒危艺术保护等方面与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基金开展合作,把更好的理念、更好的资源、更好的配套、更多的资金系统化的实施到未来要关注的领域中。

“如果说慈善是一种布施,我们要感恩。要去布施的人很多,可以布施的方式也很多,有可能是一个微笑或是一分钱,可是要找到被布施的对象不容易,我们应该感恩我们遇到了能成就我们的人,在布施的过程中,让我们的生命更完整、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采访快结束,于丽慧依然坚持认为慈善并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慈善就像我们要呼吸的空气一样,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慈善的过程更多的是被慈善,所以感恩所遇到的。”

现在的于丽慧,每个身份与她都是那么贴切,随着岁月的生长,这些头衔和身份还会再次变化或者变得更饱满,但格桑花已经种在了人们的心里,一位民族时尚的代言人、民族产业的探索者、一位社会企业家、一位诗人、一位歌者;于丽慧的第一本诗集叫《紫草地》,目前正在筹备第二本诗集名字就叫做《一朵花的修行》。

高原上的格桑花,是花之精灵、花之仙子。

修行,让她更美丽……(金鹏、傅星纳、兰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