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点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创新
国有商业银行将一部分不良资产外包给律师事务所、信用咨询调查公司、保理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处置,可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提高处置效率。由于建立了委托代理处置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像借款合同一样可以批量定制,单位成本很低,银行将只需面对几个社会中介机构,并且处于不良资产资源的垄断性供给方,处置的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将会大大降低,效益必将有所提高;而社会中介机构面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这块大蛋糕,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将努力争取代理处置权,高效率进行处置。这样一来,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将会大大提高。
2、受传统处置行业多个痛点影响: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中,这些机构在处置众多不良资产项目过程中,对外要分别与法院、仲裁机构、评估机构、政府主管部门打交道,对内还要组织有关的处置材料上报上级机关审批、研究。这种情形一方面造成司法服务、评估等的卖方市场,司法、评估质次价高,国有商业银行被迫支付昂贵的诉讼、评估成本,却常常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胜诉不胜钱"不断重演。
另一方面也使各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疲于奔命,处置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困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清收难度不断增大。商业银行通过现金方式收回的不良贷款增比逐年下降2011年及之前商业银行现金清收占比在80~90%,2012年至今,现金比逐年下降,2014年约占20~30%左右,而核销、转让抵债等等非现金请收方式占比逐年提高。
2.由于多采用核销,转让等非现金请收方式,对设备和利润侵蚀严重,是导致拨备覆盖率、净利润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3.商业银行剪刀差逐渐扩大,向不良贷款下迁压力巨大。
4.逾期贷款向不良贷款平均迁徙率在30~50%左右
5.逾期不良比逐渐提高(逾期90天贷款与不良比120%是监管红线)
3.受不良资产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受不良资产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以及实际的市场供给规模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对外转让意愿,不良资产在供给端上日益市场化。当前在处置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清收、核销等内部消化方式的关注度提升。在外部处置方式上,除了四大AMC以外,向地方AMC转让不良资产的规模逐渐加大。同时,商业银行也在探索更多的转让渠道,如通过金融资产交易所直接面向广大普通投资者的方式有所增加,且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例如,江浙地区部分银行紧跟互联网金融创新热潮,在淘宝司法平台拍卖不良贷款中的抵押房产、土地、抵押物,创新资产回收新渠道,从侧面反映出商业银行对向外转让不良贷款这一传统方式的依赖性有可能降低。
4.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的未来愿景: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尚无禁止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外包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外包属于贷款业务下游的部分操作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法律业务、评估业务实际上有很多早已实现外包。从中长期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外包还会刺激信用调查、咨询、评估、保理行业、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中介事务的专业化分工,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大有益处。
所有上述思想的落实,都贯穿于不良资产或信用风险资产的市场化处置,这需要完全透明的信息披露和自由的流动。由此,建立风险信用资产的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市场化处置机制的基础设施,也是利于行业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呼吁有志之士以前瞻性的眼光抢占先机,积极主动投身相关建设,用互联网的精神和技术切入不良资产处置。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还是会蓬勃地涌现很多新公司,很多新模式,现在有很多新的规范规则,因为这个市场不断变化,用户的量其实还不够,用户不断的涌入,其实这里面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相应还是处在一个野蛮的生长状态,未来会逐步有一些规则,包含行业自律、监管规则,这个还不明确,但现在还处在一个初级的草丛生长阶段,还没有诞生伟大的公司,也没有伟大的模式,这个未来可能通过一两年的发展,会出现几个大的趋势,就是基于信息的高度撮合,基于这种创新金融产品设计,基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融合,再进行产品的定价,资产的风控,包括大数据的利用上,都会有一些新的业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