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东莞“天价校服”事件(某学校发放了12种不同季节的校服,共18件,费用需2180元;学生直呼“穿不起”,并表示在领到校服之前“并不知其价格”)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事件平息之后,很多学校纷纷采取相应举措:进行“限价”。青岛某学校将校服价格限制为小学校服每套不高于80元,初中校服每套不高于100元,高中校服每套不高于120元;这让校服厂商无奈而迷惑:物价猛涨的时代,限价如此绝对,让校服生产如何进行?与此同时,家长也质疑:这样低廉的校服,质量能有保障吗?联想到此前上海的“致癌校服”事件,家长们对限价行为更加忐忑。
从“天价”到“限价”,两个极端的背后,发人深省的是:中国的校服到底怎么了?“面口袋”款式让其远离时尚、一味“限价”让其远离质量保障,复杂而隐晦的征订更是让这个行业远远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
(“面口袋”校服让孩子们很厌烦)
“天价”后的极端限价 让好校服“难产”
“天价校服”让部分学校的校服征订更加谨慎敏感,其最简单的方式即是针对“天价”来制定“顶价”,这看似合理的“限价令”展现的是部分学校的简单粗暴、欠缺考虑。
以十五年前的物价审核标准来约束十五后年的市场行为, 显得可笑而难符市场经济规律。十五年来,物价快速增涨,个人的日常衣、食、住、行成本早已不知翻了几翻。服装企业的人工、面料等成本与十几年前远不能同日而语,此时疯狂的限价、压价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质量的低劣甚至安全问题。
13年上海毒校服事件后,上海市相关部门就痛定思痛:最大的反思和改进就是及时调整校服限价政策,将小学校服的限价翻了一番,中学校服价格增长了50%,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防止毒校服事件再次发生。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晓刚教授认为,我国中小学生校服的现状无法令人满意。无论在外观设计上、还是内在品质上,都存在着亟需改进和提高之处。
而极端限价,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真正的好校服,让其在采购流程中直接“难产”。
(英伦式校服让学生更自信)
采购合理化 推进家长委员会制度
学校极端限价,校服企业难产;校服企业不推进、制作更好的校服,学校就享受不到更好的校服产品,“双输”甚至“多输”的局面难道要一直延续? 而其实在“毒校服”、美国第一夫人来华“丑校服”事件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些关于校服采购、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教训。
如针对采购规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即提出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与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本校学生是否穿着校服;学校与校服生产企业签订合同时,应将校服采购情况与家长委员会沟通,并在学校公示栏或者网站公示校服采购情况; 此外各区县质量技监部门应加强对校服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对问题企业直接拉黑名单。
在价格上,上海市教委会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并公布由学校代办校服的弹性价格区间。具体价格由学校在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意见后与校服生产企业合同约定,并按照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据实收取。
此外,昆明也分享了校服征订的经验:即采购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学校采购由各年级教师、学生家长组成评标小组进行招标、采购,且不低于3家进行比较;倾向选择一些大品牌(价格稍高可接受,质量更加有保障)。
以上这些其实均可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 同时校方和企业都应该提升对于校服的认知:校服不仅是服装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达。
校服不仅是服装,它是一种文化
王潮歌曾因导演“印象”系列而成名,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她曾在看到国内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时痛心地说,“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一种熏陶,或者一种教育,它就是美学教育。”“现在的校服,考虑它的功能、考虑它的运动,忽略了青春期应培养的审美意识。“
确实,校服不仅是学校的统一着装,它承载的更是一种文化。在国外,很多国家的校服款式都与本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英国校服以经典优雅的款式使一代代英国学生传承了英国人严谨高雅的气质;日本则在校服的设计中加入流行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时尚的正确认识;韩国较为西化的校服款式,体现了韩国飞速发展的国际步伐。我国也曾有过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山装元素、旗袍元素的校服,但在“实用”、“限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竟统一成了成本低下的“面口袋”模式。
学生校服要求的朴素、大方不等同于丑。美观的校服能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别意识,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这也就要求校服生产企业增强校服的国际意识和美观意识,注重表现学生个性, 体现校园文化精神;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走出“天价”和“限价”的桎梏,使校服价格能够真正体现其市场价值,给广大校服企业以足够的机会和空间为同学们生产出美观大方、品质优良的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