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发布会暨博鳌亚洲论坛学术发布会在海南举行,会上发布了以“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为主题的《互联网金融报告2016》。据悉,这是继2014年以来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第三个互联网金融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传统金融业加速向互联网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新兴互联网机构的多元化合作与竞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因其迅速崛起,规模小而分散,给监管理念的转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借鉴发达国家?监管创新道阻且长
在互联网金融分论坛上,首次出现了受邀代表基本来自于P2P平台的情况,显示出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问题频出的P2P平台使得监管创新势在必行。本届博鳌互联网金融报告聚焦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提出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从整体看,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监管标准还不够清晰;二是监管导向仍需有效传递,监管原则与方式有待进一步确认;三是监管协同机制尚未有效运转起来,监管技术亟待提升和完善。
报告提出中国互联网金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现实存在的金融相关风险、技术层面以及社会影响等风险,中国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征信体系、监管理念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征信方面要从体系、技术、意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让“线上”征信方便、快捷、透明,如打破行业和地域壁垒,加快信息流动;完善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档案。监管方面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监管创新的必经之路,但是这条路道阻且长尤其是征信体系的建设”。专业人士透露:“一直以来我们缺乏建设信用档案的意识,行业地域分割,同时缺乏大数据分析技术,所以小微企业和个人征信覆盖面、深度相对薄弱。征信法律是征信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难题。‘征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如何按照条例要求,让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征信。其次,坏账的‘不可预测性’是征信的第二大难题。大数据的评分机制很难判断借款人不同状况下的还款意愿,这些都会导致坏账的大量产生。”
IPC技术助力小马金融成行业标杆
P2P自2014年迅速崛起,2015年野蛮生长,风险暴露,直至2016年互联网金融将迎来监管元年,P2P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小马金融在复杂的行业发展环境中,使用先进风控技术,建立科学的运营机制,真正做到为P2P行业正名。据了解,小马金融信贷团队已有数百亿的放贷经验,平均放贷数额仅为十几万,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小商户及农贷,已帮助数十万人实现扩大生产,历史不良率仅为0.3%。
在各种监管措施出台之前,小马金融作为P2P行业优质企业代表,成立之初就已经运用IPC风控技术确保企业安全。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包商银行引进IPC技术,而小马金融的信贷团队就是来自已掌握该项技术精髓的包商银行。该项技术源自德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化,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借贷甄别流程,被世界上诸多的银行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使用。IPC信贷技术的核心,是评估客户偿还贷款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考察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二是衡量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意愿,三是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
业内人士表示,在征信系统以及其他一系列监管措施真正建立落实之前,小马金融的团队配置和行业操守就足以使之成为行业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