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交易“生钱”帮农民进城


来源:

0 浏览 评论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村产权交易,是推进城镇化、亿万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愿望的重要举措。

土地经营权“生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说起经济变革,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城市,农村则是相对被忽视的地方。在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经营权归农民所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多围绕着自家承包的土地从事生产,销售农畜产品和外出打工所得成为主要的财产来源。当打工收入明显高于农业生产所得,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乡务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亿人,以至面临“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一方面,务农增收难导致大范围荒地,另一方面,经营土地分散,农民被束缚在经营规模小的土地上,难以扩大规模化生产实现发家致富,也将没有土地但是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挡在门外,导致土地资源要素出现供需两弱的局面,新一轮的土地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民的财产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民发现,自己还拥有多项可变现的产权,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多了一个增收渠道。

连锁效应引向城镇化

农村产权交易带来钱只是一个开端,它形成的连锁效应连接着农民进城的道路。通过土地确权,经营者可凭借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将贷款用于生产,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给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以上的连锁效应链里,农民在农村产权交易环节占有较大的主动权,在金融贷款环节相对要被动一些,农村金融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现有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国家和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模式,比如众筹,惠普金融,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博鳌论坛2016年年会普惠金融分论坛所说,现在这么强调普惠金融原因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好。

一直以来,农村产权缺失、产权价格体系不完善、产权变现处置、风险控制和信用等这些问题阻碍农村金融发展。随着土地确权、农村产权交易、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试点的推进,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前日,国内土地流转第一品牌——土流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共建 共创 共赢 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互联网模式》发布会,针对这些变化推出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在政府支持下,土流网和银行、保险公司展开多方合作,银行出资,农民可以用土地进行抵押贷款,保险公司进行担保,土流网则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对土地进行估值和快速变现处置。

拿到贷款有了资金支持,农民可根据自己需要扩大生产或改良,从而促进增收。国家强调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不是以地为核心。农民通过农村产权交易、金融贷款、现代化农业生产等一系列活动,对自身也将有一个极大的提高,从知识视野上为进城生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