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远征军沈昌将军之女、美国知名侨领沈蓓于江苏常州“中华孝道园”认养“中华亲情树”纪实
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工程,一直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深切关注。继台湾著名人士在贵州“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单位认养“中华亲情树”后,今年清明时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与江苏常州孝道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在江苏常州“中华孝道园”举办中国抗日远征军沈昌将军之女、美国知名侨领沈蓓认养“中华亲情树”仪式。现做出翔实介绍,期盼“中华亲情林”建设在海内外华人的广泛支持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沈蓓认养“中华亲情树”仪式现场
沈蓓认养的“中华亲情树”
沈蓓向常州“中华孝道园”董事局主席蒋建名捐赠亲情资料
沈蓓认养“中华亲情树”仪式举办
“清明时节雨纷纷”,4 月 2 日上午,雨中的常州“中华孝道园”举行第四届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共有 3 个组成部分,一是祭祀先祖,二是祭祀先烈,三是祭祀先人。3 个组成部分有机融合,由远及近,逐步深入到每个具体家庭。来自京、沪、苏、浙的 600多位来宾参加了贯穿庄重肃穆气氛的仪式。
在祭祀中华先祖炎黄后,祭祀先烈部分推出了中国抗日远征军沈昌将军之女、美国知名侨领沈蓓认养“中华亲情树”仪式。这一仪式是沈蓓自 1月以来,在我国外事系统和侨务系统的支持和安排下,在云南、贵州两地寻访沈昌将军和她的姑姑、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沈骊英遗迹的“寻根之旅”的阶段性结点。沈蓓为她的父母、姑姑和兄弟认养常州“中华孝道园”“中华亲情林”试点基地中的 3 棵“中华亲情树”,为他们在“中华亲情馆”中设置灵位,并永久存放她已收集到的和将要收集到的关于上述亲人的亲情资料。
“中华孝道园”董事局主席蒋建名在祭祖大典致欢迎辞时,对沈蓓认养“中华亲情树”仪式的举办表达由衷致贺,向沈蓓以 80 高龄回国进行“寻根之旅”并在常州“中华孝道园”认养“中华亲情树”的行动致以诚挚敬意。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兼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勇锋(李靖)在仪式上致辞。他说,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是否会崩溃,是当今海内外舆论中经常出现的担忧和疑问。沈蓓的寻根之旅和她以认养“中华亲情树”作为寻根之旅的阶段性结点的举措说明,海内外中华儿女正在坚守中华民族固有的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这一底线,说明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一定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沈蓓发表了深情的即席讲话。她回顾了她的父亲和姑姑的史迹,概要叙述了她的寻根之旅。她说道,在云南,她找到了父亲的墓地,意外发现墓地上有花和烧过的香和纸钱。后来了解到,她父亲墓地旁的村庄居民一直在维护墓地,并年年为她父亲扫墓。云南还有一位老人,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她父亲的史迹,并写出了专文发表。由此,沈蓓寻根之旅的思绪有了升华。沈蓓认识到,她不是简单的在寻访先人遗迹,而是在抢救一段我们先人为民族浴血奋战的史实;是在传承一种善良的人们对善良的人们的亲情文化和大爱精神。她深情地祝愿她的亲人们的英灵在“中华孝道园”“中华亲情林”试点基地这一精神家园中安息。
沈昌将军的外孙女、沈蓓的女儿伍欣到达“中华孝道园”后,连夜创作了纪念外公沈昌的诗。在沈蓓讲话后,她泣泪诵读了她写的这首诗,其间多次泣不成声,蒙蒙细雨中始终站立着的 600多位参会人士中,很多人也掉下了泪水,大家静静地等候着,不时用掌声给她以鼓励。
在伍欣诵读诗歌后,沈蓓将有关亲情资料,在常州市两级侨办负责人的见证下,郑重交到蒋建名手中,在常州“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馆”中永久存放。
这个真情融融仪式的信息及视频目前已经在沪、苏、浙一带广泛传播。
亲情是一种精神底线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兼执委会常务副主任 李勇锋(李靖)
作为从事海内外华人文化交流的人士,我经常会听到境内外舆论由于一些国人在境内外不守秩序、不讲道德的言行而发出的疑问:“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信仰会崩溃吗?”今天,在“中华孝道园”第四届祭祖大典中推出的沈蓓为其亲人认养“中华亲情树”,并以此作为她寻根之旅的阶段性结点的举措,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内外中华儿女正在坚守着我们固有的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这一底线,这是牢不可破的底线。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种以己及人的精神,首先要以己及家人,并且要以己及家人再及国人,即以己及全部人,这就是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的实质。今天,沈蓓和“中华孝道园”正是在共同弘扬这种精髓。
作为推动沈蓓和“中华孝道园”链接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的负责人,我愿意在此进一步介绍“中华孝道园”的精髓性景观。在“中华孝道园”中,被董事局主席蒋建名誉为“旗帜”的是,根据太湖湾传说的观音故事而建设的三世观音景观。这个观音故事说,一位孝子侍奉慈父走完人生旅程,父子双双成佛;这位孝子又重新入世,普度众生。这就是一世观音和二世观音的传说。这实质就是在弘扬中华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关于以己及人、首先及家人并且及国人的精髓。不仅如此,二世观音在普度众生后,将成为
未来佛,这就是三世观音。这预示着我们,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是一种代表未来的灵魂高端和信仰。这个三世观音的故事,不是宗教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孝道精神的文化故事。值得高度赞誉的是,在我国文化领域娱乐型项目较为盛行的时段,“中华孝道园”董事局主席蒋建名、总裁温宁力于 2002 年就确定以这种严肃庄重型的孝道精神作为文化园打造的主题和方向,现在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因此,当沈蓓在这里寄托对亲人的哀思时,相信亲人的英灵一定会在这种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的环绕中,得到安慰和安息。
我同时也愿意向“中华孝道园”和所有出席仪式的嘉宾们进一步介绍沈蓓。沈蓓上世纪 80 年代退休后到美国定居。一直在努力从事中美民间的深度文化交流,从事中华文化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推广。她是一位在美国很有成就的、被美国主流社会人士广为认可的名人。去年 9 月,她应邀回国参加阅兵观礼,代父亲领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给抗战有功人士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我国外事系统也向她本人颁发了纪念牌,她在国内也获得很高的荣誉。但她仍然以 80 岁高龄,回国进行寻访父亲和姑姑遗迹的寻根之旅。她的父亲是中国抗日远征军特派员、中将司令沈昌;她的姑姑是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沈骊英。这本身就是一种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的体现。我今天已经真诚地对她说,您就是在做三世观音的事业。
所以,沈蓓在“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认养“中华亲情树”,存放亲情资料,是在与“中华孝道园”共同建设我们一致认同的中华精神家园。“中华亲情林”建设的内容就是,在种养长寿树时,附上家谱或亲情资料。以长寿林木作为亲情纪念的象征;以存放的家谱或亲情资料作为种养长寿林木的精神源泉。因此,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种养的长寿林木,称之为“中华亲情树”。它的目标是,将弘扬中华亲情与生态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弘扬中华亲情净化人间心态,以种养长寿林木净化人间生态,简称为“净化心态、净化生态”。让我们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本文为李勇锋在仪式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改)
沈蓓和女儿伍欣为认养的“中华亲情树”培土
沈蓓和女儿伍欣在认养的3棵“中华亲情树”下留影
根系中华亲情 魂归精神家园
中国抗日远征军沈昌将军之女 沈蓓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气,在我个人 80 岁生日的日子,我要用我的心声向与会的所有嘉宾和朋友们宣布,我已为中国抗日远征军中将司令、我的父亲沈昌和我的母亲何宛方,为曾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抗战期间在科研岗位上殉职的我的姑姑沈骊英,为著名史学家、不幸英年早逝的我的弟弟沈元和我的哥哥沈学潜,在“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认养 3 棵“中华亲情树”,同时在“中华亲情馆”设置他们的灵位,永久存放我已经收集到的和将要收集到的有关他们的亲情资料。今天,我在这里,仰望苍天,俯视大地,用我的心声呼唤我远逝的亲人们,魂兮归来,让我们的精神团聚在“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
我于今年 1 月底开始了我在祖国的寻根之旅。而萌生这个想法要追溯到多年以前。我是上世纪 80 年代退休后到美国定居的。之前我一直在大陆从事文艺工作。到美国后,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为美国主流社会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做点尽心尽力的工作。到美国多年后,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呼唤着我要回国寻访父亲和姑姑的遗迹。因为我的母亲是前些年才去世的,我的哥哥和弟弟是我的同时代人,我都是比较了解和熟悉的,而对我的父亲和姑姑,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他们的一生。我的父亲沈昌,是在我 6 岁那年去世的,只深深的记得,那年他从缅甸战场浴血归来,到家吃饭,没吃几口,就一头栽倒在地下,因脑溢血离开了我们。现在从史料上了解到,他作为抗日远征军主管交通事务的特派员、中将司令,率领 3 万多名工程兵在缅甸战场浴血拼搏,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时,3 万多人只剩了 300 多人;他从150斤的壮汉一下成了80多斤重的瘦人,回国后,忙于工作事务,去世前还在开会并出席了一个工程开工典礼。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的姑姑沈骊英,听母亲说,那时我们住在一起。她对我和我的哥哥、弟弟都十分慈爱。但我一直印象模糊。后来了解到,她一直研究粮食的杂交品种。抗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粮食吃紧。她的科研陡然间成百倍增长了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她废寝忘食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最后以身殉职。
所以,多年以来,寻根之旅的声音,时时在我耳边响起;寻根之旅的心愿时时在我心中激荡。这一期间,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去年 9 月,我应邀回国参加阅兵观礼,代父亲领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给抗战有功人士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外事系统也向我本人颁发了纪念牌。这促使我加快了寻根之旅的步伐。而我寻根之旅的决心,也受到了现在台湾的我姑姑的儿子的全力呼应。他也是 80 开外的人了,准备与我同赴寻根之旅。但没想到,他突患中风。于是,我的寻根之旅也肩负起了海峡对岸亲人的重托。
在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的全力支持下,在贵州、云南两省侨办的接待和安排下,我的寻根之旅逐步推进,先后在贵州、云南的寻访中取得了许多收获。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中国的基层民众所具有的亲情文化素质。在云南,我找到了我父亲的墓地,那天,意外的发现我父亲的墓地上有花和烧过的香和纸钱。进一步了解到,我父亲墓地旁的村庄的居民,大多都是我父亲当年率领的工程兵的后裔,他们担负起了年年维护我父亲墓地并为之扫墓的义务,特别是村庄中的鲁忠英,她从她的父亲手中,接下了最具体料理我父亲墓地事务的义务,父女两代,为我父亲墓地尽料理义务,已有70 余载。云南还有一位名叫和中孚的老人,他是纳西族,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我父亲的史迹,并写出了专门的文章发表。看到这些,使我寻根之旅的思绪突然间有了升华。因为我感到,我的寻根之旅不是简单的在寻访先人遗迹,而是在抢救一段我们先人为民族浴血奋战的史实;是在传承一种善良的人们的亲情文化和大爱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的立本之基。所以,在此期间,经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商洽。我决定,在常州“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为逝去的亲人认养 3 棵“中华亲情树”,设置他们的灵位,存放我收集到的关于他们的亲情资料。我也准备进一步在云南修缮我父亲的墓地,在云南和贵州能建立起纪念我父亲和姑姑的文化性标识。我呼吁海内外朋友们能给我今后的行动以更多更大的支持。
我的父母、我的姑姑、我的兄弟,愿你们的英灵在“中华孝道园”的“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中,得到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的环绕,在精神家园中安息。
(本文为沈蓓在仪式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改)
沈蓓以80岁的高龄在雨中参会并讲话,常州“中华孝道园”董事局主席蒋建名、总裁温宁力先后为她打伞遮雨。
清明祭外公
——写于母亲在“中华孝道园”认养“中华亲情树”之时
沈蓓之女 伍欣
那一年,
23岁的你毅然放弃大洋彼岸名校的学业,回国寻求报国之门;
不为留洋的虚名,
只为蓦然听见了故乡立国兴邦的召唤。
那一年,
24岁的你,主政镇江,疏浚河道,开发城市,意气风发;
不为出人头地,
只为学以致用,建设国家的信心。
那一年,
三十出头的你远赴云南边陲,整顿运务,从法国人手中收回滇越铁路路权;
不为高官厚禄,
只为励精图治,变革弱国的恒心。
那一年,
38岁的你,与远征军一道英勇抗敌,翻越野人山;
不为偷今生,
只为赶走敌寇,重建家园的决心。
那一天,
38岁的你,在中元节走完短暂人生,鞠躬尽瘁;
不为修来世,
只为每一滴血都能滋润这片你深爱的土地。
那一夜,
外婆和妈妈听了一宿的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
今天,
面对浩渺的太湖水,
我们把你的英姿笑貌供奉在这美丽静怡的孝道园!
这一瞬,
我愿飞羽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英灵快乐平安!
从今后,
亲情林里,你对国家的大孝,与风共舞!
松柏树下,你对故土的大爱,对月当歌!
(这首诗由伍欣在仪式上泣泪诵读)
沈蓓之女伍欣诵读她连夜创作的纪念外公沈昌的诗
背景链接(一):
中国抗日远征军沈昌将军之女 80岁高龄的沈蓓贵州、云南寻根之旅大事日志
1 月 20 日 在我国驻美芝加哥总领事馆的支持和协调下回国,抵达上海,首先熟悉已有资料,开始寻根之旅;
1 月 25 日 贵州省侨办在接到我国驻美芝加哥总领事馆的邮件告知后,进行联系,询问到达日期及具体要求。
1 月 28 日 抵达贵阳。
2 月 1 日 与贵州省侨办商洽寻访姑姑沈骊英遗迹事宜,贵州省侨办确定并落实专人全程陪同,安排协助办理相关事务。
2 月 2 日 与贵州省侨办陪同的专人详谈,了解到姑姑沈骊英当年所在的农业改进实验所是在油榨街,这条街现在仍存在,即去寻访,但街区已高楼林立,成为新社区,当年遗迹荡然无存,但仍然进行了瞻仰。
2 月 3 日 贵州省“中华亲情林”试点单位派专人前来详谈。
2 月 4 日 与贵阳市民革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会面,商谈相关事宜。贵州省“中华亲情林”试点单位派专人陪同。此期间,贵州省侨办陪同人士代为在贵州省文史馆等处联系并了解相关资料。
2 月 5 日 由贵州省侨办专人联系并陪同去省档案馆查找资料。以后数日每天如此。
2 月 11 日 贵州省侨办陪同专人了解到姑姑沈骊英当年所在单位附近的陆军医院现改为抗战纪念馆,可争取在那里为姑姑沈骊英做纪
念性的文化项目,即实地查访。云南省侨办开始做电话联系,确定赴昆明时间。
2 月 12 日 由贵州省侨办专人陪同到省档案馆查找资料并打印。
2 月 14 日 贵州省侨办专人陪同介绍抗战烈士纪念碑等地,研究为姑姑做纪念
性文化项目的可行性。
2 月 15 日 乘火车,深夜到达昆明。
2 月 16 日 与云南省侨办主任会面,他当场安排专人全程陪同,安排昆明市侨办主任负责修复墓葬事宜等。并介绍专门研究沈昌事迹的和中孚和研究抗战史的专家戈叔亚。
2 月 17 日 在专人陪同下找到父亲的墓地,发现有献过的花和烧过的香和纸钱。对父亲墓地做祭扫。又了解到附近村民鲁忠英与她父亲,两代人为我父亲墓地做最具体的料理事务,已有 70余载。正值鲁忠英生日,为她祝寿,亲如一家。
2 月 18 日 省侨办专人联系并陪同拜访和中孚老先生,他是纳西族铁路退休职工。由于父亲抗战时期曾出任川滇铁路公司总经理,滇越铁路线区司令部筹备组主任,负责滇越铁路军事运输和铁路抢修工作。1942年,他以抗日远征军中将司令身份,前往缅甸前线负责军运。和老先生通过研究抗战铁路史,发现沈昌这一关键人物,便决心以此为研究方向,已发表《寻找沈昌踪迹》的文章。当日见面,一见如故,相拥而泣,交谈良久,互相交换情况和赠送许多各自收集的资料。
2 月 19 日 上午中新社记者采访并录像。下午省侨办联系戈叔亚来访。谈了近 3 小时,详细介绍中国抗日远征军入缅情况,(他本人 4 次亲自踏访),并介绍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专家和当事人(后来不少都联系上,也给了不少资料)。
2 月 20 日 参观昆明铁路博物馆,受到热情接待,但博物馆中以沈昌为代表的中国人在昆明铁路领域的资料几近空白。
2 月 22 日 由市侨办负责人陪同再访父亲墓地旁的村庄小石坝,和中孚一同前往,祭扫墓地后去村委会、街道办,了解情况并要求重修父亲墓地并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2 月 23 日 参观父亲墓地旁的一个空军烈士陵园。下午由省侨办专人与和中孚
陪同,到昆明铁路局,就收集父亲生前在铁路部门的资料和研究父亲在铁路建设方面的史迹及修缮父亲墓地进行商谈。
2 月 24 日 上午中新社再次追踪采访。下午由和中孚联系并陪同访问翁大钊老人,他的父亲时任沈昌将军领导下的铁路工务段段长,亲自执行紧急炸毁滇越铁路上中越间铁路桥梁的任务。翁大钊今年 92岁,本人见过沈昌将军。相见时双方都泪水涟涟,翁老详细介绍了当年的情况,现场做了录像。
2 月 25 日 上午写出昆明寻根之旅的收获及有关想法的书面材料,呈省侨办负责人。下午再赴父亲墓地与父亲告别,意外找到原来的父亲墓碑残片。
2 月 26 日 受昆明市侨办邀请,参加昆明市政协年会并发言,引起热烈反响。回沪。
3 月 开始到江苏寻访,计划 4月中旬返回美国。
沈蓓在查找资料中发现的姑姑沈骊英的照片和沈骊英当年所在单位街区的地形图。
沈蓓寻找到的沈昌将军墓地,它具西方军人墓地风格,呈长条形。
中新社就沈蓓在云南寻根发出新闻稿,香港《文汇报》也发出专版报道。
背景链接(二):
“中华孝道园”的主要建设布局和设计理念
“中华孝道园”坐落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内,现占地 860 亩,可逐步扩展到 2000 亩左右。根据“中华孝道园”董事局主席蒋建名的思路,“中华孝道园”建设的主要布局与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的系列理念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在一起。
首先,“中华孝道园”进入门庭后的开局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白色净瓶。从直观层面上说是因为,“中华孝道园”以其所在的太湖湾所流传的三世观音传说为根据建成的三世观音景观,是园区的核心,而观音在中华文化中的形象,一直是手持白色净瓶,向人间播撒甘露的。而在更深层面上的理念却是,倡导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时代,以孝道精神和亲情文化,净化人间心态。
从开局景观的建筑和理念,分别延伸出 3 个层面的建筑和理念,相互有机联系,有机融合。
一是延伸出先祖祠的建筑群,其中有谱牒馆和生肖馆,供人们祭祀先人和奉养亲人。从理念上说,按蒋建名的提法,孝道精神的基石是感恩,体现在生活中,就是祭祀先人和奉养亲人。没有了感恩的理念和思想,孝道精神就没有基础;没有了祭祀先人和奉养亲人,感恩的理念和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就落不到实处。因此,“中华孝道园”每年清明连续举行祭祀先人和奉养亲人的大典,今年的祭祖大典中,除祭祀先祖、祭祀先烈、祭祀先人 3 个组成部分外,还有为百岁老人祝寿等奉养仪式。
二是延伸出蓼莪禅寺景区。《蓼莪》是《诗经·小雅》中一首描述孝子思念父母心情的著名诗篇;蓼莪禅寺中,同时供奉孝子王裒,使该禅寺同时具有孝道精神,以及亲情文化的内涵和意蕴。目前蓼莪禅寺景区正在进一步复建和扩建中。从理念上说,按蒋建名的提法,孝道精神的标杆是孝行。孝道精神只有大力践行,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所以,“中华孝道园”自建成以来,以蓼莪禅寺景区为理念依据和实际载体,不断展示和弘扬社会各界践行孝道的孝子贤孙事迹,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是延伸出园区的最高端三世观音景区。这个景区根据太湖湾的中国观音传说而建成。三世观音的一世观音是行孝成佛,二世观音是入世普度众生,三世观音是观音普度众生后将成为未来佛。这已经不是宗教故事,而是中华文化的孝道和亲情故事。它喻示着贯彻孝道精神才能得到灵魂的升华,把孝道和亲情文化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从理念上说,按蒋建名的提法,孝道精神的旗帜即最高端是信仰。“中华孝道园”有一句醒目的口号:“让孝道成为一种信仰”。所以,“中华孝道园”建成后,同时建有怀南国学院等文化研究和教育机构,从理论上研究、阐发和传播孝道信仰,在全国各地已有成千上万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