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智慧社区项目市场,再贴切不过了。
李总理不遗余力宣传“互联网+”,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住建部2014年就起草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2015年,北京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洛阳建成智慧社区试点10个,安徽推进2700个社区智慧建设,深圳建成162个试点……2016年已经启动:贵阳、福州、南京、郑州、重庆、沈阳、杭州、北京、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长沙等11个城市智慧社区专项项目……
尽管如此,智慧社区在老百姓眼中看来,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智慧社区建设的意义是什么?平台应该是什么样一个框架?老百姓如何收益?政府充当什么角色?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进中国“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提供商“江苏智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公司CEO赖一松,进行了专访。
记者:当下“智慧社区”建设,可以说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潮,您怎么看待这个市场?
赖一松:应该说,智慧社区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普及,老百姓已经对社区生活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过去城市建设保持着快速的发展,社区建设又相对滞后。城市建设已经开始放慢脚步,社区生活的软要求,就提上国家发展的日程了。
记者:您能简要给我们说明一下“智慧社区”到底是什么么?
赖一松:“智慧社区”是基于一些生活应用场景的,结合了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社区基础设施、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连接居民、居委、硬件、围绕社区的一种生活新模式。
记者:目前“智慧社区”建设有哪些模式?
赖一松:一:以政府管理为切入口的。打通过去的各个部门的条线管理,进行横向连接,方便老百姓。二、以社区商业入手的,提供居民生活便利。三、通过物业管理入手的。
记者:您认为那个切入点最合适?
赖一松:住建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其实已经比较明确提出了: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政府指导,市场参与”所以,“智慧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从政府角度考虑,应该是以贴近民生需求作为切入口。
记者:您认为哪些需求是贴近民生的?
赖一松: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服务板块。包括了网上办事、物业服务、缴费、家政、干洗、开锁、便民服务。这些低频需求的一个集成。二、商业服务板块。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智慧社区”建设脱离了人的基本需求,使用频次就会很低,推广的难度就会比较大。三:社交板块。现在小区状态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属性,马克思结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高频次的应用需求。第四:公共管理板块。基于社区数据的公共服务部分,应当在社区落地生根,通过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来构建社区数据库、社区管理横向打通,社工责任到人,紧急应急处理等。
记者:您能描述一下“智天下”智慧社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系统么?
赖一松:我们现在做的,是为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们从2013年开始“智慧社区”的研究,2014年12月,我们“智天下”智慧社区系统1.0版本上线,2015年6月2.0版本上线,目前已经服务超过了15个城市。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
记者:您公司目前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样一个定位?
赖一松:中国专业从事这个方向的软件开发商,目前还不多,我么至少是前列梯队的公司。我们的目标就是“做中国最专业的智慧社区技术服务商”。我们不但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还有非常接地气的运营解决方案。
记者:您能分析一下行业现状么?
赖一松:目前,看中这块市场的公司很多,但大部分都还不太明确如何下手。包括很多地方政府。我们希望我们的成熟方案,能够对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们专注“智慧社区”行业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的提供和支持。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记者:公司发展情况怎么样?未来有什么样发展计划?
赖一松:公司通过3年的沉淀,目前发展速度非常快。也有引起了国内一些比较知名的投资机构的关注。未来,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三年,我们成为行业最专业的技术和方案提供商。做“智慧社区”行业里的“IBM”,至于资本市场,只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
记者:目前服务过哪些城市?
赖一松:无锡、深圳、天津、新疆、焦作、富县、洛阳、青州、菏泽、邯郸、太原、唐山、重庆……
记者:对同行业,您有什么建议么?
赖一松:摸索最消耗成本。交流是最快的成长方式。希望同行业能多多交流,更多解决方案,可以登录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