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贝类与世界最大市场融合之路


来源:

0 浏览 评论

中国两会开幕的第二天,欧洲人献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祥瑞”。不大,是因为它每年涉及的直接经济利益大约只有数亿美元;说它不小,是因为它或许能给中国经济发展与供给侧改革带来非常深远的启示与影响。

据国家质监总局官网的消息,从3月4日起,欧盟恢复对中国彻底去除内脏和生殖腺的扇贝闭壳肌进口。被“封杀”19年之久的中国扇贝将重回世界最大市场。

禁入:内因与外因

1997年7月,来自欧盟一纸通知让正为东南亚金融风暴咋起而忧虑的中国贸易部门,感到了一丝雪上加霜:以山东某企业出口的冷冻熟贻贝肉中发现副溶血性弧菌为由,欧盟决定全面禁止中国水产品的进入。

上个世纪80年代,欧盟曾经大量进口中国的双壳贝类产品。但屡屡发生的卫生事件,暴露了中国在贝类产品的卫生安全方面监管能力与制度的不足。如1987年,食用被污染毛蚶导致上海29万人感染甲肝病毒;1992年,广西、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养殖水域出现大量文蛤死亡;此后,中国双壳贝类产品多次因产品卫生安全不过关而被多个国家通报退货;1993年中国出口至西班牙的贝类产品安全性受到质疑,并被要求中国方面出具相关的贝类卫生安全管理规定……

在此前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水产品检验也屡次不达标。当欧盟官员到中国考察贝类产品的生产管理情况时,中方提供的监控计划不能满足欧盟的要求,因此,在1997年起全面禁止进口中国水产品,扇贝产品也包括其中。

虽然在中国入世后不久的2002年,欧盟恢复了中国绝大多数野生鱼类产品,包括模拟蟹肉、肠衣、海鱼、小龙虾等向欧盟出口;2004年又解除虾、养殖鱼类、蜂蜜、蜂王浆、兔肉和其他一些动物源性产品(禽肉除外)的出口禁令,但是双壳贝类产品一直在禁止之列。

欧盟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贝类市场,成品年需求量约4万吨;因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标准为全球最严,欧盟市场的产品价格相对于美国、澳洲等市场价格高出约15%左右,是一块全球扇贝出口国竞相争夺的高附加值“宝地”。但就当时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而言,要争夺“宝地”可以说是“痴心妄想”。

那时,中国企业生产方式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其最大特点就是较为分散,难以管理,产品质量难稳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海洋养殖业,企业又没有足够资金,导致很多产品生产出来,只能达到最低的标准要求,离世界标准相去甚远。

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后,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贸易的过程中,大量暴露出来,这也是后来中国产品被贴上低质廉价标签的主要原因。这块4万吨的市场机会的打开,也是中国食品安全进一步获得世界认可的标志,更是中国企业闭关19年修炼的成果。

闭关修炼:弯路与长路

复关工作正式启动于2007年7月,此时距离中国贝类“失关”,已整整10年。

1997年以后,欧盟对中国部分品类水产品陆续恢复进口,但名单中一直没有扇贝。即便是2006年,国内最大扇贝养殖企业獐子岛代表国家通过了美国FDA和香港食环署的检查,依然没有任何复关迹象。

2007年7月,在农业部的主持下,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和海洋渔业部门连同獐子岛共同发起贝类产品恢复对欧盟出口的申请工作。

为什么选獐子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范教授解释:“1997年被检验微生物超标的贝类并非来自大连海域,但是大连却跟着遭殃。獐子岛地处大连,拥有众多的全球合作伙伴,在欧盟拥有一定的市场,该禁令对其影响巨大。而且,就国家层面而言,无论从规模还是产量来看,獐子岛都是国内最大的扇贝养殖企业,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非常具有代表性。”

为此,獐子岛专门成立了中国扇贝欧盟复关工作小组,成员不仅包括企业人员,还有政府工作人员。然而,欧盟的标准千头万绪,各项标准繁杂,要求极高,如包装和标签、条形码、可追溯性等,且这些要求分散存在于欧盟几十个法规之中,“我最初接触这个工作时,简直是一头雾水,我们要从各个渠道搜集信息,一步一步根据欧盟的要求,建立起自己的标准体系。”小组负责人说。

同时,小组对检测工作进行了部署,每周,工作组都要在养殖场对扇贝进行一次贝毒检测;每个月,国家海洋检测中心要在这里做一次微生物检测;每半年,工作组还要做一次重金属检测。仅检测费用,獐子岛每年就要花掉200多万元。

为与国际接轨,獐子岛更以企业的名义将检验工作全部委托给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机构SGS来做。这家来自瑞士的跨国企业,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且地处欧洲大陆,自然也对欧盟的法律法规了解至深,其检测结果理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009年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棒棰岛宾馆与大连部分企业家座谈,座谈会上,中国扇贝欧盟复关问题被提了出来,总理当即责成有关部门协助这项工作。此后,这项工作由辽宁检验检疫局和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具体操作,獐子岛处于协助地位。

国际权威检验机构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的支持,为复关工作添加了信心。然而,当2009年欧盟FVO(欧盟委员会消费者保护总司下属的食品与兽医办公室),在接到中国关于双壳贝类的复关申请后第一次来中国考察时,却出现了意外…….

在考察团抵达大连后,虽然肯定了与会单位分别所做的关于对獐子岛海域贝类的监管和控制情况的报告,但就在大家都认为此前所做的努力必将获得回报的时候,考察团却临时决定对獐子岛的海域、船只、码头、加工厂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出乎意料。

“那次检查,欧盟给我们提出了12条整改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希望中国政府参与海洋的管理。这意味着我们之前两年所做的工作在方向上是不对的”,小组负责人说。

随后三年,经过政府、企业、专家的多方努力,重新对复关工作进行了调整和部署。

2013年10月,为迎接欧盟FVO的第二次考察,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和认监委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对欧盟复关体系进行了全面预检。

11月14日,欧盟FVO对獐子岛进行为期四天的全面考察。一个月后,正式审核报告出炉。

2014年3月,中方提交整改方案,期间还多次对欧盟方面的补充需求进行答复。最终,问题聚焦在检测方法上。

2015年4月,欧盟FVO来函对贝类毒素检测方法进行再次询证,并希望中方将动物实验法改为使用仪器方法进行检测。6月,中方答复,承诺从7月1日起,使用仪器方法进行检测。

经过9个月的观察期,仪器方法的检测结果获得欧盟承认,终于复关成功。

“虽然艰辛,但这也是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从初创阶段向国际大企业发展锻造、自我提升,成为全球企业的必然过程,”张国范说,“在此过程中,将国际的高标准当成企业努力的方向,最终使得管理环境改善,品种改良。”

如今獐子岛已经成为一个以海洋水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业、海水增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国内外贸易、冷藏物流、客运旅游业于一体的国际高科技海洋生态养殖企业。这也是中国企业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一个缩影。

复关:量变与质变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指出了中国经济要向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向供给侧改革,是消费水平快速增长与消费需求之间矛盾的必然。扇贝复关的艰难过程,恰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以中国水产行业与獐子岛等企业的发展为例。

现在,獐子岛发展了遍布全球的标准化管理海洋牧场,并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建立了子公司和战略合作伙伴。在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的同时,也做大了企业规模。

例如,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设立境外公司8家;在大连、山东荣成等地建设了10座水产精深加工基地,世界领先的贝类加工中心、20万吨冷链物流基地;与日本中央鱼类株式会社、报水株式会社合资在大连保税区建设总仓储能力20万吨的中央冷藏物流基地。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签约合作客户达100余家,承接了很多高货值、数千吨级的进口冷冻散货业务,屡次刷新行业纪录。

2014年,獐子岛总体进出口业务收入为13.66亿元(2.24亿美元),同比增长39%。

獐子岛的发展过程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必须拥有供给高附加值市场意识,其中一个必要路径就是按国际标准进行产品生产。这一逻辑也倒逼企业自身提高科技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逐步提高供给侧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但产品质量并非中国产品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唯一必要条件。在食品安全壁垒即将成为历史的现在,国际贸易壁垒已经开始向更高的方向构筑。

未来:用超前理念融入世界市场

当下,世界贸易壁垒开始从产品品质向产品生产过程转移,提出了绿色壁垒,这表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也将影响产品进口。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商品实施低碳准入。法国、日本等国的商超都有相关规定,没有碳足迹认证的食品不允许进入;有相关认证的产品价格则可高出20%-70%。

但现实中,低碳生产比非低碳生产要付出更多成本,只有少数有实力的大企业才能做到,且也只有这些大企业能够背负起这样的企业责任,用超前的理念征服世界。

獐子岛是国内较早关注碳排放的企业之一,并且一直在改善海洋环境方面寻求世界顶尖机构的认可。海洋水质环境指标也是复关过程中欧盟FVO的主要考察项目。

2010年10月,国际权威检测组织SGS向獐子岛颁发了碳标识认证食品证书,同时认定獐子岛集团是碳汇企业。獐子岛成为有据可查的全球渔业企业中,第一个被认定为碳汇的企业。其虾夷扇贝也成为中国食品中第一个标注碳标签的食品。

碳汇,意指对碳的汇聚,即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排出的二氧化碳量。扇贝的贝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扇贝养殖具有吸碳减排效果。以獐子岛数据为例,2013年该公司培育的虾夷扇贝能带来碳减排的效果为70308.77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约305.6903万棵大树一年在大气中的碳移除量。可以想象的是,当獐子岛上亿只扇贝静静躺在海底时,就像那里存在着一片广袤无边的海底森林。

低碳生产是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持海洋水质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海洋养殖也是对环境、气候依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中国贝类产品的被闭关和复关过程,充满阵痛。未来发展之路,关险重重。对于碳排放和经济增量均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国,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和低碳转型,实现产业升级与国际化?扇贝的“复关”过程及结果,无疑将成为最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