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是信息科学
中医是信息科学,称之为“中医信息科学”。传统中医学作为一门既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信息科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说是古老的信息科学,是指其源远流长;说其是现代的信息科学,是指其科学方法在诸多方面超越了现代科技的认知,中医对信息概念的认识是原创性的,中医信息科学方法是超前性的。
中医作为信息科学,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开展诊疗服务。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技术手段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通过望、闻、问、切的信息技术采集人体变化信息,参照天、地、人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利用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信息理论,采用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状态的技术而达到调控疾病之目的。目前,传统中医使用“辨证”技术采集到的信息,是现代医学理化手段检查所达不到的信息,是从化验单、影像、心电图等无法反映出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恰恰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诊疗信息,这些诊疗信息则是中医因人、因天、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传统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科学观,中医运用信息科学的观念研究事物,运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中医诊断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基于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科学。中医治疗是采用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因势利导,利用人体信息功能消除致病因子,通过信息调控使机体恢复健康功能。
中医博大精深,方法简单,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是难以让人理解。中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最简捷的信息科学方法诊疗疾病,这是传统中医的最大优势所在。中医信息科学方法作为传统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技术,信息科学方法是传统中医的所在精髓。
总之,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医所说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概念都属于信息的概念,所说的五脏六腑、气血等功能都属于人体的信息功能,传统中医即属于一门典型的信息科学。
二、中医采用信息科学方法开展诊疗活动
传统中医是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解决问题的。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其治疗方法和治疗思路也完全不同。现代医学治疗疾病,是从物质的角度,利用药物方法解决问题,利用外在力量,实施对抗性治疗疾。中医治病则不然,不像现代医学治病那样从物质的角度解决问题,而是从信息的角度,利用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技术手段,因势利导,通过调控肌体内在功能活动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治。也就是说,中医治病是在“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指导下,采用药物或者非药物的信息方法,诱导肌体释放内在信息调控潜能的发挥,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祛除了疾病。
1、中医辨证论治属于一种信息高技术
在中医信息技术中,最典型的信息技术莫过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了。辨证论治作为传统中医学的核心方法论,它是中医诊疗的一种标准化信息技术。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的一种标准化信息技术,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天、地、人等系统之间的信息,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理论,以此制定出治疗疾病的理、法、方、药,从而对疾病能够获得准确无误的诊疗,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肌体内在的生命活动变化必然会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外,这些表现于的变化都是以信息的方式显现于外的。比如,通过观察患者的肤色、大小便、精神等变化,观察患者说话语气、神态、声音等变化,观察患者的脉搏变化,再通过询问方式了解患者更多的情况,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所采集到患者的这些变化均是属于信息的范畴,然后再利用采集到的这些病变信息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这一诊疗过程,即属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种信息高技术,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信息高技术,失之毫厘则谬之千里。“论治”的前提是“辨证”,只有精准的“辨证”才能取得精准的“论治”,只有“辨证”越准确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相反,在辨证论治中,如果“辨证”不准则难以取得预期的“论治”效果,不准确的“辨证”最终会导致“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的论治结果。因此,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中的一种标准化信息高技术,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始终都要精准无误,“辨证”要求是抓准与疾病相关系统发展变化的规范性信息,以此“论治”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否则,在“辨证”环节上失之毫厘,那么“论治”则谬之千里。这就是辨证论治的最大特点和优势。
2、中医治疗属于一种信息技术
传统中医是以信息技术手段诊疗病疾的。传统中医的最大特点就是擅长使用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方法诊病、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传统中医的最大优势就体现在中医信息技术上,信息技术是传统中医的精髓所在。传统中医擅长使用信息技术治病,中医信息技术作为至臻至简之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和优势。
传统中医技艺的精髓就体现在中医信息技术上,中医技艺作为一种信息高技术,中医治病是通过最简捷的信息技术方法开展的。在临床上,许多中医技术方法治病,行之有效,堪称良方妙法,“治疗”与“疾病”之间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并不遵循现代药理学的原理,而是属于传统中医学的一类信息技术。今天,我们不能因为不知道其中的医理而否定其内在的信息科学内涵。
中医疗法大都属于信息疗法,并不属于物质作用的药物疗法。在传统中医信息技术治疗中,往往是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反而是易被人误解,甚至被人视为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不值一提。中医采用信息技术治病,至臻至简,治法简单,已简单到令人难以理解和解受的地步。
在中医信息治疗技术中,临床上最常见的信息技术就是针灸,针灸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中医信息治疗技术。针灸作为中医外治方法的一种典型代表,因其疗法显著,故而至今仍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在采用针灸方法治病的过程中,针灸刺激作为一种信息刺激方式,刺激人体进行相应的信息反应活动,通过人体自身的信息反馈调节作用而调治了百病。因此说,针灸疗法属于一种最典型的信息技术。
在临床上,除了针灸疗法属于信息技术之外,中医还有其它许多的治疗方法,比如推拿、按摩、点穴、中药外治、情志疗法、祝由疗法、气功导引等方法,也都属于中医信息疗法的范畴。其中,中药外治作为针灸的一种变通之法,它是属于一类“以药代针(灸)”的信息治疗方法。在中药外治中,外治中药所含的一个个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分子如同一个个微型的分子大小的“分子针(灸)”刺激人体肌肤,如同针灸刺激人体一样,中药外治作为针灸的一种变通之法,如同针灸一样也属于一种最典型的信息治疗技术。类似地,中药内服治病与中药外敷治病一样,大同小异,也属于一种“以药代针(灸)”的信息治疗方法,它是通过信息调控作用方式实现的。可以说,传统中医治疗的本质,无论是药物方法,还是非药物方法,都是通过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状态的方式实现,即通过信息干预的手段来影响并改变人体功能活动,以此恢复人体健康的功能。
3、中医治疗的本质是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
人体具有极高的自愈力。对于疾病而言,许多疾病依靠肌体自愈力都可不治自愈,人体所患的每一种疾病都具有自愈的倾向。治病之目的,无非是利用种种手段和方法,因势利导,调控肌体内在功能,利用肌体自身的力量,借助人体自愈力来战胜疾病。
中医治疗疾病,在大多情况下并不是直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而是针对病证,从侧面着眼,在信息刺激的诱导下利用肌体自身的内在功能调治了疾病,这属于一种主动的信息干预过程。因此,中医采用信息方法调控疾病,利用信息作用对人体功能活动进行适度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肌体自愈力,让肌体恢复自愈功能。
传统中医治病过程,遵循人体功能活动固有的内在规律,因势利导,从肌体外部或内部给予人体输入有效的信息刺激,信息刺激肌体后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馈调节,信息对人体功能活动进行适度的干预,利用信息具有“一两拔(破)千斤”的调控作用,通过肌体自身的调控力量而调治疾病。这样,中医采用简捷信息干预技术防治了疾病,传统中医最大优势也正体现在信息干预技术上。
在中医信息治疗中,在很多情况下,有许多治疗方法、药物与疾病之间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那么,中医信息治疗之所以能够治疗并治愈多种疾病,也正是在利用肌体自身的内在功能进行自我调治的。可以形象化地说,在中医使用种种信息方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只要给予肌体输入一定的信息刺激,通过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作用方式,信息干预产生因势利导的作用,即可引起肌体进行自我调控,利用自身的潜能进行自治,形如利用杠杆撬动物体的作用原理一样,信息刺激只是起到一种拨动肌体潜能暴发作用的开关按扭。信息刺激在这一撬动肌体潜能暴发作用的过程中,在此处一经治疗的信息刺激作用即刻撬动彼处的肌体潜能暴发,激发彼处的肌体进行反应活动,并在人体自身信息反馈的调节作用下,由此及彼进行连锁调控,以此消除了肌体内的种种疾患。归根到底,中医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通过信息方式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利用信息激发肌体自身的调控能力,利用自身力量战胜了疾病,其本质即属于信息对人体功能进行适度干预的主动调控作用过程。
三、中医采用信息科学方法保健养生
中医整体观,简单地说就是“天人合一观”,又称“天人相应观”。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功能活动受制于“天”,即人体功能活动是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天气变化作为信息,影响并改变着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从而表现出“天人相应”的变化规侓。中医整体观是从系统的高度把握“天”与“人”之间的信息作用关系,“天”与“人”之间的作用关系恰恰是通过大自然中各种信息进行联系的。
在“天人相应”中,天的变化影响并改变着人体生命活动,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是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同步变化的。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各种运动变化,如春夏秋冬、天气冷暖、刮风下雨、月亮潮汐、太阳黑子爆发等,这些变化均属于信息的范畴。大自然的这些变化作用,均是以信息的方式作用人体,通过信息干预的作用方式,调控肌体进行相应的调节活动,以此让人体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如果人体对天气变化进行反应的太过或者不及,不能达到“天人相一”的同步状态,那么人体五脏六腑就无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人体神经、循环、消化、呼吸、内分泌、运等系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调节活动,从而引起人体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最终让人体表出现种种异常的功能活动状态,即引起肌体种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认识“天人相应”是从信息的观念进行把握的,“天人相应”作为一种中医的养生观,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信息感应,其本质是自然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作用过程。
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功能活动是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作用是相互感应的。中医“天人合一”观告诫人们:人在生活劳动中,如工作、学习、劳动等,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顺其自然,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也就是说,顺从大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适应大自然运动的信息变化,人则健康长寿,违背则引起疾病而走向衰亡。这就是中医利用“天人相应”的信息科学观进行保健养生。自然环境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主宰人类身心健康,决定人类的衰老病死。
四、中医采用信息科学方法防治疾病的技术优势
1、通过天人相应的信息方法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状态,进行未病先防
中医“天人合一”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天地相参,即人体功能活动变化是随着大自然的信息变化而变化。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核心思想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要顺应天时,顺天者则倡,逆天者则亡。显然,中医“天人相应”养生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人类社会生活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天人相应”养生术即属于一种信息高技术。这样,在中医“天人相应”信息科学观念的指导下,顺应自然,趋利避弊,防患未然,防止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显然,中医“天人相应”养生,是通过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达到未病先防之目的。通过信息干预方式防止诸多疾病发生,进行未病先防,影响并改变疾病进程,这正是中医信息干预技术的最大特点和优势。
中医“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信息科学观,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的统一,同时也包括“人与社会”的统一,是天、地、人的统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致使人类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这样,今天种种不良的现代社会生活行为方式,违背了自然法则,由此引发了人类诸多疾病。
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信息科学方法,利用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技术手段,提倡“未病先防”,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为此,中医为了论述利用“天人相应”的信息干预方法防患未然,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篇第二》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中医信息干预进行未病先防的信息科学观,而且属于一种超前的信息科学理念。
中医既有信息干预进行“未病先防”的信息科学理念,又有信息干预进行“既病防变”的信息科学理念。人体在患病后,中医还有一种补救措施,那就是通过辨证论治的信息科学方法做到既病防变,通过信息干预的治疗手段影响并逆转疾病的进程,最终恢复了人体健康功能。
2、通过辨证论治的信息方法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状态,进行既病防变
中医的“天人合一”观是参照天、地、人系统信息之间的作用与影响,从系统的高度把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通过改变人们生活行为方式来顺应自然环境,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过程,以此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之目标。同样,中医辨证论治,也是采用种种信息技术方法,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采集患者的病变信息,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影响并改变疾病进程,以此进行精确治疗,实现既病防变之目标。
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两大技术优势。一是通过辨证进行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发生,及早发现疾病隐患信息,及早进行信息干预,做到未病先防。二是通过论治进行调控疾病,采用药物方法或非药物的方法进行信息干预,影响并改变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使疾病向着预期的方向逆转,使疾病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以此达到扭转乾坤之目的,恢复肌体健康功能,最终实现既病防变之目标。其中,中医治病并不是在“治”上,而是在“调”上,是信息调控疾病的过程。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对疾病的“测控”上,表现两方面:一是预测疾病,二是调控疾病。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信息科学内涵。
高明的医生是让未病者做到先防,让既病者做到防变,防止疾病丛生。医生的天职不是在帮助人治病,而是在帮助人测病、调病、养病、防病,让人通过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科学方法进行未病先防,进行既病防变。对于既病者而言,医生治疗是在帮助患者利用人体自身的内在潜能祛除疾病,医生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寻找出激发肌体潜能释放的方法和手段。因为人体本身具有极高的自动调节疾病愈合的自愈能力,人体只需要适度的信息干预而进行因势利导,无须过多外在的人为干预治疗即可达到。相反,过多外在的人为干预治疗,反而影响了肌体功能自愈力的正常发挥。我们医生治疗疾病之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治疗,而是为了治疗而调控,而是为了调动肌体功能的自愈力而治疗,所有形式的治疗作用仅仅是对肌体起到了因势利导的激发作用,由此借助肌体的内在调节功能来消除自身的疾病。传统中医,正是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采用极其简捷的信息科学技术方法,进行适度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调动人体的内在功能,依靠肌体自身的内在调控力量战胜了疾病。这样,也恰恰弥补了现代医学物质疗法(病原疗法)对抗性治疗之不足,最大限度地让人体发挥出自主功能的能动性,让传统中医发挥出信息干预的技术优势。传统中医的最大特点是因势利导,利用信息干预人体功能活动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调控人体内在功能的发挥,促使人体功能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标。
今天,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日益向着信息科学技术的方向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主流正沿着信息高技术方向发展,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临床问题。传统中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如果传统中医不进行创新,不借鉴现代科技知识武装自已,一味固守成规,那么中医原有的一些优势也会变成劣势,中医发展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中医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充分发挥中医信息技术的传统优势,借助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手段发展中医技艺,建立建立适合发挥中医理论体系传统优势的中医信息科学,如此才能振兴中医,传承中医。
发挥中医信息技术的传统优势,是中医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中医药现代化是大势所趋,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信息科学是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切入点。中西医发展的汇合点就在信息科学上,中西医结合点就在信息技术上,信息科学是中西医发展的共同归宿!
五、中医专家袁维萍开创了中医信息科学学派
袁维萍,男,汉族,民间中医,中医信息技术专家,中医信息疗法专家,中医信息疗法学派开创者。197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生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袁圩子,现为利辛县新张集乡阳光村卫生室执业乡村医生。早年跟随父亲学习民间中医技艺。1998年毕业于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系,学习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阳光村袁圩子,担当了一位乡村医生,一直扎根在农村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服务于百姓大众。中医师袁维萍,系统研究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理论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理论造诣。中医师袁维萍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传承了中医信息技术,发展了中医信息疗法,创立了中医信息疗法学派,建立了分子中医学,开创了胃肠针灸疗法和人体五脏六腑针灸疗法,从而让人们对传统中医学的认识达到了分子信息的水平。
袁维萍中医师做为一位乡村医生,多年来学习民间中医技艺,一直扎根于农村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多年,抢救并发掘了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中医信息技术。在农村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数年中,重点发展了民间中医技艺,系统学习研究了中医信息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流传于我国民间的针灸、偏方、单方、验方、秘方、奇方、奇术等中医信息技术,并把这些中医信息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传承并发展了中医技艺之精髓,对传统中医学做了大胆创新。袁维萍作为一位农村基层的民间中医,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中医技艺传承人。
中医师袁维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感悟出了传统中医学的真谛,发现传统中医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而传统中医技艺则是一门信息技术,而且是属于一门信息高技术!为此,民间中医袁维萍创立了中医信息学派,建立了分子中医学,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的理念考察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真谛是信息科学之观念。
六、中医信息科学的学术临床著作
1、袁维萍的《中医信息疗法荟萃》
2013年11月,中医师袁维萍系统挖掘了流传于我国民间的各种中医信息技术,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撰写了《中医信息疗法荟萃》一书,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医信息疗法荟萃》作为一本传承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著作,图书出版发行后受到广大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喜爱,受到中医界同仁的好评,由此让中医信息疗法受到中西医学主界的重视。《中医信息疗法荟萃》的出版发行,弘扬了中医信息技术,传承了中医技艺。
现代著名书法家陈宗强先生题词
2、袁维萍的《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
现代著名书法家陈宗强先生题词
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中医,传承中医信息技术,2014年8月袁维萍再次撰写了《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一书,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此更好地传播并传承中医信息疗法及中医信息技术。《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一书,是在《中医信息疗法荟萃》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的问题,只有发挥中医信息技术的传统优势,才是振兴中医的希望!
大道至简。中医之术,至臻至简,传统中医技艺的精髓即体现在中医信息技术上,中医信息技术治病表现出“一两拨千斤”的调控力量。传统中医擅长采用最简单的信息技术治病,治疗方法简单,效果显著。这也正是传统中医的最大优势所在。为了传承中医技艺,袁维萍中医师在国内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医信息疗法的文章,大力宣传中医信息技术的学术思想,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师袁维萍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医信息疗法及中医信息技术的文章,被国内多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获得中医界同仁的广泛认可,让人们认识了传统中医的信息科学之内涵,从而对传统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七、信息技术是中西医发展的共同归宿
今天,人们在考察中药治病时,无论是考察中药内服治病,还是考察中药外用治外用(如外敷、熏洗、点眼、塞耳、塞鼻等)治病,往往所用的中药并不含有治疗某些疾病有效的化学物质成分,而且所用中药(或方法)与疾病之间也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总是爱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不仅仅是一种误导,而且还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同时,这也把传统中医学引向一种岐途,这让人们难以弄明白中医治病之医理。实际上,在临床上采用中药方法治病,无论是中药内服,还是中药外治,其之所以能够治疗并治愈相应的疾病,就是由于所用中药所含的一个个化学物质分子都是以“分子针(灸)”的方式作用于人体眼、鼻、耳、口、胃肠道和五脏六腑等部位,如同针灸治病一样,以此调治了相应的疾病。故而,从针灸的观念理解中药治病,中药治病即属于“以药代针(灸)”的一种针灸变通之法,这是从分子信息的水平上认识中医。
我们在探讨中医疗法时,由于中医治病方法大都属于一类信息疗法,其中仅有极少一部治疗方法是属于物质作用的药理疗法,也仅仅是这极少一部分中医治疗方法才可以运用现代医学中的药理学原理能够进行阐述而认识的,而大部分中医治疗方法都是不能运用现代药理学原理进行阐述认知的。进一步说,探讨传统中医学中的种种治疗问题,如果全都是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如此也只能把传统中学引入歧途和异端,从而让世人难以弄明白中医疗法的真谛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中药外治,还是中药内治,中药治病与针灸治病一样,中药治病大都属于一类信息疗法,并不属于物质作用的药理疗法。其中,物质作用仅仅是基础,而信息作用则是主导,信息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才是开启人体调控疾病的一只无形的触手。
在现代医学中,信息技术方法已获得了广泛应用。比如,在现代诊断中,采用血液生化的手段检查疾病,采用心电图、脑电图、B超、CT、MRI等影像的手段检查疾病。再如,在现代医学治疗上,采用心理学、基因工程、细胞克隆、干细胞移植、生物疫苗等方法进行防治疾病。凡此等等,现代医学所用的这些诊疗方法,都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都属于信息疗法的范畴。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利用许多新兴技术,研制出更多的电子信息产品(如生物仿生芯片、人造电子器官、嗅病机等),用于临床诊疗,将来越来越发挥出更加诱人的前景。现代医学所用的这些诊疗技术,都属于信息疗法的范畴。
在未来,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正在日益向着信息高技术的方向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主流正体现在信息高技术方面。同样,对于传统中医学而言,如果我们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手段研究中医,学习中医,运用中医,那么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传统中医学就会获得长足的发展。可以说,中西医发展的汇合点就在信息科学方面,中西医结合点就在信息技术上,信息疗法是中西医发展的共同归宿!
总之,只有建立适合发挥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优势的中医信息科学,才能振兴传统中医,才能促进传统中医进行健康发展。
有关中医信息科学理论的论述,请参考如下资料:
1、袁维萍著《中医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与传承》,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4月;
2、袁维萍著《中医信息疗法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