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笑天)地方曲艺,深植于民间,兴盛于民间,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湖南常德,有一种民间曲艺“常德渔鼓”,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分布沅水、澧水流域,在湘鄂周边区域传播,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民间艺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常德渔鼓,不但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辉煌的历史。抢救、保护、传承常德渔鼓这一古老地方曲艺,是各级职能部门和文化单位的守土之责,更是艺术家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为此,本刊特推出湖南常德渔鼓表演艺术家肖国芳访谈录,探讨在湖南常德这片大地上——常德渔鼓的保护与传承。
记者:常德渔鼓是一门集说唱、表演、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况?
肖国芳:我们在常德进行过田野调查,渔鼓民间艺人年龄老化、新一代从业者后继乏人,将有失传的危险。常德渔鼓集口头文学、民间音乐、表演技巧于一身,一人演唱、一人多角、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相间、跳进跳出,演唱历史与民间故事,要求过硬的基本功。
常德渔鼓启蒙教材《十二字公文》《百人赞》《劝世文》等内容既深奥规范,又灵活有趣,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但是近些年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民间歌舞团音乐队兴起,渔鼓表演市场逐渐萎缩,观众萧条,从业人员急剧减少,将有失传并消亡趋势。
记者:民间曲艺常常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处境,在全国很多地方同样如此,常德渔鼓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肖国芳:的确如此,常德渔鼓也脱离不了这样的宿命。总结调查结果,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一辈很有声望的渔鼓艺人相继离世。
如已故中国曲艺协会会员马开地,当时在澧水流域及湖北公安、石首、松滋一带颇有名气,被誉为“苏笛子”(苏州笛子音色极佳),其自创作品100多篇均无视频资料留存;又如已故汉寿县渔鼓老艺人武牛海,嗓音洪亮、唱腔委婉、雅俗共赏、业内叫绝,在沅水、资水乃至湘水流域跑红,深受民众喜爱,有“小梅兰芳”之称,他所演唱书目众多,如《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均能用渔鼓表演故事,且无有文字脚本传承于后。
二是一批活跃在民间的渔鼓从业人员放弃本业,改行其他。据调查得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沅水、澧水两个流域渔鼓演唱盛行,尤以茶馆打书十分火爆,各区县市从业人员数以千计,观众难以统计,仅安乡县茶馆达50多个,渔鼓说书者100多人。现流行于沅水、澧水一带的“丧鼓”演唱者,原本为渔鼓说唱起家,现大多数改行打“丧鼓”。渔鼓职业艺人寥寥无几,全市不足10人。
三是渔鼓从业者年龄老化,青年习艺者寥寥无几。据调查,渔鼓从业人员平均年龄70多岁,年长者均达80高龄,青年习艺者以个位数计,青年人喜好时尚,追赶潮流,缺乏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正确认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视而不见,这一现象非常可悲,因而习渔鼓拜师传承者人丁稀缺,大有失传的危险。
记者:常德渔鼓发展到今天,还有人看吗?有没有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获得专业认可?
肖国芳:从我担任汉寿县文化馆馆长的工作说起吧,2014年11月4日,由我馆打造、我自己主演的渔鼓节目《过关》,荣获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在常德市联合举办的“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的金奖。
半个月后的11月18日,由我主演的这个渔鼓节目《过关》,又在湖南全省文化馆业务技能大比武中,获得了一等奖。2015年渔鼓《过关》获常德市百团大赛精品节目奖,同年获得常德市原创文艺作品奖,并获得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金奖。
记者:作为常德渔鼓的表演艺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传承人,从表演实践经验来看,您认为常德渔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肖国芳:常德渔鼓原本植根于民间,为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时代中心工作,寓教于乐、寓教于民等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为抢救这一民族瑰宝,我一直在呼吁得到各级政府及文化同仁的支持。
一是需要各级政府及文化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渔鼓保护传承。作为文化职能部门,要有像抓“百团大赛”“鼓书大王擂台赛”的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组织专人跟踪挖掘文化遗产,有条件的县市应摄制录像,并形成文字曲本和摄像光盘。
二是需要市、县、乡(镇)文化馆(站)通力协作。抢救、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抢救是第一位的工作,抢救为了保护和传承。据调查,沅澧流域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曲本500多个、新创曲本1000多个,这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建议在广泛吸纳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剔除糟粕、保留精华、整理成文、印刷成书。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三是大兴拜师学艺之风。过去的民间艺人,拜师习艺以求真经,师徒制对于人才的培养益处甚多,尤以老一辈艺人教徒,以耳口相传的形式教授曲本与技艺,值得年青一代沿袭效仿。常德渔鼓传承人早已明确,各级政府从非遗资金列支奖励到人,各区县市文化职能部门应加强指导、督导,明确师徒关系,达到“徒弟有师傅教,师傅有徒弟学”。
四是努力培植渔鼓演出市场。首先,演唱内容要与时俱进,创作题材应紧贴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旧有题材一般缺乏创新,无法吸引观众。常德“丧鼓”在题材创新方面值得借鉴,如《整酒也烦恼》《查家底》《西瓜的秘密》等,均能反映社会热点、反映身边的故事。其次,渔鼓需要形式上创新,多元文化富有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如双人渔鼓、多人渔鼓、表演渔鼓等,这些形式原本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创,现销声匿迹十分可惜。在形式创新上,常德丝弦、山东渔鼓等都值得学习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