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会所行业规范出台,标准细化保障母婴健康


来源:

0 浏览 评论

月子会所护理不当,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会所里飞来黑蝙蝠……近年来,母婴护理需求不断提升,月子会所的监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月子会所行业标准谁来制定?监管空白又该怎样弥补?

2015年12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正式发布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所谓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主要是指月子会所、月子医院、产后母婴护理中心等近年新兴的母婴护理机构。《指南》从机构床位设置,到产妇、新生儿护理细节,皆给出详尽标准。业内专家表示,《指南》的出台将有效规范良莠不齐的母婴护理市场,为这一朝阳产业设定标尺、促其健康发展。

母婴护理水涨船高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和猴宝宝婴儿潮的到来,2016年我国将迎来“第四次人口高峰”。随着“85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育龄,母婴护理服务需求水涨船高。

以月子会所为代表的母婴护理 “朝阳产业”,因发展时间较短,明显呈现出准入资质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亟待加以改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透露:目前,月子会所开业无需前置审批,只要在工商注册即可;因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运营的业务范围,以及所应具有的专业技术,月子会所服务项目开设较为随意、混乱,增添了不少安全隐患。此外,月子会所也会涉及部分专业医疗问题。例如,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等,缺乏专业资质的人员一旦无意识跨“雷区”操作,后果将不堪设想。

明确划定准入门槛

《指南》的出台,把处于“灰色地带”的月子会所拉到了“灯光”下,明确规定一度含混的月子会所“准入门槛”。从月子会所的选点来看,《指南》规定,应选址于交通方便、环境安全卫生的区域;硬件配备应当齐全,床位设置在12张以上;人才软件方面,从事母婴护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相应资质并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及考核。曾经模糊的服务内容,也被一一明确列出:母婴每天分离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每日对婴儿的生理状态进行测量、评估,等等。各项指标的细化规定,将可在保障服务之时,抬高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针对月子会所时常爆出的感染、延误病情等状况,《指南》中亦有考虑。目前许多月子会所依靠租借宾馆场地维持运营,消毒、清洁参照宾馆标准,为体质虚弱的产妇、婴儿群体带来隐忧。《指南》中规定,大到月子会所的地面、物体表面,小到日常生活用品、衣物等,参照医院标准、结合月子会所自身情况作出消毒规范。并且同时建议,在月子会所设立医务人员常驻的“医务室”,一旦需要时可确保科学处理,以免因疏忽耽误治疗。

行业监管仍显不足

《指南》问世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的月子会所,如同有了科学、统一的标尺;然而,这把标尺是否真可以规范行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指南》的“落地”,还需监管部门及时跟进。可惜的是,目前,我国针对月子会所等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尚未明确落实到位,相关监管文件也呈一片空白,行业内机构仍多以自律为主。尽管《指南》中强调,月子会所必须建立感染控制、质量控制部门,但对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自律行为显然无法与整体行业监管力度相提并论。

参与《指南》制定的馨月汇月子会所负责人也表示,母婴护理康复行业标准还需明确具体监管部门来“保驾护航”、确保落实到位。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从法律、法规层面完善母婴护理行业的准入、监管机制,使母婴护理行业“有法可依”,使母婴护理的发展能真正满足群众需要。

作为国内首家获得“母婴月子专护服务资质“的企业,馨月汇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母婴专护行业的专业度和规范化水平。而在如今月子会所监管不足一时难以改变的现状下,该负责人提醒广大孕妈们慎选月子会所,建议参照《指南》各项规范逐条比对,选择大品牌、口碑好、有专业资质的月子会所,确保月子生活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