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抱悃先生的一组书写当下生活的书法新作,感觉亲切甚妙,忍不住妄评几句。
非楷非隶,率真高古,这组作品在笔法上已经完全舍弃了楷隶的点画束缚,起承转合,借以篆隶的丰腴圆润,赋予书体典雅秀美的风貌,一改其四平八稳、严谨高冷的姿态,亲切而有趣。如“无我”一作中的“我”的写法,明显取法草书,“有”字则典型篆法,而“无”的写法,又似隶实楷,整幅作品着实是一幅朴拙险峻、舒畅流丽的“新”魏碑书法。
“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且不说元代的书法大家杨桓,以其代表作“一字点画囊多体,楷书篆意隶风骨”的《尊经阁记》碑,意融篆隶,点画奇特,成为传世经典。仅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就众多,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如著名的女书法家萧娴,用笔潇洒中参透了魏碑的笔意。李志敏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倡导“碑帖结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大贡献。于右任的行楷书艺术,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再如抱悃先生的恩师武中奇、慰天池等书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劲,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浓的。他们书法之高,皆在于取魏碑之神,而创造出有自已个性特色的艺术境界。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观抱悃的这组书作,既带有魏碑北派书体笔法的古拙劲正、风格的质朴方严,又兼融南派书法的疏放妍妙、蕴藉温雅,加之其书写内容的平实和朴素,刊为当代“新”魏碑书法的佳作。
在“笔墨当随时代”被越来越多的书家呼喊而践行者寡的时候,抱悃在这条路上却走的愈来愈驾轻就熟。抱悃认为:书法是物质的载体,关注当下,关注民生,书写当代的内容和生活,才是真正的师古出新。《尊经阁记》碑之所以被后世推崇的另一内涵还在于,它是一块记事劝学的诤言碑,倡导人们尊经、崇儒、好学、律己,书法也是彼时代政治生活的载体。而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只有作品积淀人文气息、个人品质才能构成作品的重要魅力,任何艺术作品的评价原则都一样,它所表现的时代的典型的精神气度,各种崇高、健康的人文品质,往往是构成其作品美学价值的核心因素。
抱悃先生的这组书法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气质是朴素,丝毫没有夸张和做作,眼之所见即笔之所及。不是从文字叙述上去描绘所见所感,而是自己就融化在所描述的情绪和场景之中。从本质上说,他的作品具有朴素的现实的品格,并不是属于诗性或者浪漫的范畴。而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最可贵的品质就在这里,忠实地描述自己看见并且打动自己的事,记录生活,记录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抱悃的作品看不到那种特意制造的刁巧的用笔和造作的气息,一切都很平实,他的作品,犹如他在描述一个常见的场面,娓娓道来的,满满的真实与诚恳,朴素而动人。
书法发展到今日,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对书法学科理论进行科学的构建,如何把书法本体发展规律与时代有机结合等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书画工作者去探索。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通过对书法本原、时代风格产生及形成进行深刻认识,才能创作出把握时代脉搏和书法本体发展规律的当代书法作品来。
不管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心经》书写日课,还是每月定期的“润心茶会”的免费《诗经》授课,抱悃居士都在声行合一的参禅行禅。将诗词、书学、品性呈为有形的布施,似乎,抱悃在无声地说着什么。
(作者简介:非乐,本名王进,字退之,号“不南不北山人”。1980年生于河南南阳,毕业于大连大学,艺术学硕士,辽宁省青年美协会员。)
李抱悃简介:
李孟昌,号抱悃居士,河南郑州人,祖籍河南省长垣县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担任(东方家庭报社)部门主任,发行中心主任。2004年创办河南省第一家报刊发行公司(民营)。2013年创办中国大黄河艺术杂志社,担任社长,研究员(正高)。李抱悃自幼喜爱书法,每日坚持,得名家严格指导,南京求学三年,颇爱公益活动。酷爱骚心老人之草书,颇有心得。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