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忻:走在大数据时代的最前端


来源:

0 浏览 评论

 

 

看得出来,对范晓忻而言,高效利用时间是一个不假思索的习惯。在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编辑、记者或摄影师等需要准备的间隙,范晓忻从不静待一旁,而是用这点碎片时间向助理布置工作、通过电话开短会,甚至挑选晚上宴会用的红酒。一旦工作人员准备好,他总能迅速进入状态,那些简明扼要的答案、自信从容的姿态如同宽广低沉的江水般,缓缓流淌发声,但内蕴深厚,毫不迟滞。出身于学以致用的清华理工科,范晓忻的眉宇间自有一种理工生的内敛和自持;而对于自己认定的大数据事业,他的眼神中透出一种自信的锋芒。

 

金电联行成立时,“大数据”这个词还没有诞生。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当时已经知道了自己所希望进行的事业方向,但在那个时代,他不得不用一个复杂的句子命名自己的公司——金融电子化,联合银行,简称“金电联行”。直到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的2013年,隐藏在赛博空间深处的大数据之价值终于被探索的光束照亮,大数据金融崛起,“互联网+”被上升为国家战略,金电联行和范晓忻作为创新者备受追捧,成为博鳌论坛、央视和众多大型论坛的座上宾。

金电联行没有玄奥抽象的LOGO,其简明的设计代表着金电联行一直以来的实际行事风格。蓝色、红色、黄色三个不封闭的三边形层层等距环绕,分别代表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金电联行希望将这三类的明细数据有效统一,从而最终让这些数据产生融资的效果。而未来,范晓忻对于金电联行的期待是:好好利用中国目前极为可观的数据体量,帮助行业、区域、机构建立自己的大数据网络,打通产业与区域的条框,对实体经济形成更好的支持。

深海掘金

范晓忻被问过无数次这个问题。2007年,《大数据时代》一书还未出版,更未成为持续大热三四年的全民畅销书;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未借助大数据在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劲敌罗姆尼,从而成功连任;臭名昭著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尚未发生,FBI也还未利用在案发现场附近采集的10TB左右数据破获这起案件;李克强总理更尚未将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并列,写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范晓忻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此时在汽车企业供应链系统建设方向发展得风生水起,他怎么就一个猛子扎入了大数据这片如大海般深不可测的未知领域?

在汽车供应链领域的前几年,范晓忻和他的团队主要为合资汽车企业维护其供应链系统,由于企业间的交互系统复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导致维护的工作量很大。范晓忻不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在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过分析与思考之后,他带领团队尝试开发了另一个新系统。在当时来看,这个系统非常先进,大大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因此当时北京四家大型汽车企业中的两家最终都选择了范晓忻团队研发的系统。

2006年底,在美国工作多年的清华师弟回国出差,他认为范晓忻开发的供应链系统非常成熟,其中蕴含的数据具有巨大的金融价值,完全可以通过建立模型进一步归纳分析后,提供给银行,作为企业的融资依据。而范晓忻毕业于计算机系,懂数学,懂数据,手中又有现成的数据,在师弟看来,由范晓忻来开创这个先河,再合适不过。这位师弟一直在华尔街投行工作,他熟悉中美融资环境的天差地别:美国的信用体系相对完备,以信用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依据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当时这在中国属于新鲜事物,留有很大的市场空白,蕴藏着无限的商业良机。

经过不长时间的调研,2007年,当时34岁的范晓忻联合几个合作伙伴成立了金电联行,一脚踏入了自己原本陌生的金融领域。由于中国暂时没有成形的信用体系,许多中小企业想要融资比如通过抵质押,往往非常困难,缺少门路;而范晓忻则摩拳擦掌,准备通过供应链上的数据全面分析出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与信用程度,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放心给这些中小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有着良好的初心,空白的市场,以及在汽车行业中宝贵的经验与数据积累,在金电联行成立之时,范晓忻还是没想到,短短3年之内,接踵而来的打击与挫败感几乎让他彻底推翻自己一天天建立的信念。当然,他同样没有想到的是,艰难翻过了偏见当道的险峻山丘,眼前就是一片开阔丰美的平原。

平地而起

范晓忻将金电联行的理念总结为:信用可计算与风险可量化。基于这个理念,金电联行的服务和客户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就是中小微企业服务,金电联行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对企业核心数据进行计算,帮他们向银行申请纯信用贷款,让他们不需要任何抵质押担保就能拿到资金;第二类是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同样通过数据计算,根据需求帮他们筛查新客户,监管老客户;第三类,是代表着金电联行未来重要发展方向的社会管理领域,运用数据实验室中的两千多项指标,给某行业或某区域内的机构进行全面体检,帮助行业、区域、机构建立自己的大数据网络,从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宏观政策的制定。

这个层层递进的业务体系代表着,如今的金电联行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社会结构、信用体系的认识都已经到达了相当的深度;而时代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也使得银行、政府等主体对于金电联行的理念,从开始的不理解不接受,变为了如今的认可与主动寻求合作。

在大数据行业中发展就像掘金,掘出来的不一定都是金子,有可能是石头,也有可能是沙子,必须经过合适的甄选,才能获得希冀中的宝藏。因此,“掘金”的工具也就格外重要。金电联行成立的第二年,第一版数据分析计算模型终于开发完成,当时拿数据验证后,所有人都觉得效果很好,整整一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突然有一天,鬼使神差般地,范晓忻让科研人员把一些之前大家认为没有多大意义的数据放进模型中去看一看。结果出来后,团队傻眼了,这些数据的相关程度,比他们之前放进去的更复杂的数据还要高;而原以为至关重要的指标,实际上只占权重的30%。这让以科研能力为傲的范晓忻那天在办公室中呆坐了许久——才30%,这说明之前的方法完全错了。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这是柴静在《看见》中写到的对她影响至深的电视新闻人陈虻的一句话。把理想寄托在事业上的新闻人,难以将其简单当作糊口的生计,因此痛苦也时常不期而至;使他们前进的,不是痛苦的鞭笞,而是痛定思痛。尽管隔行如隔山,但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所从事事业的激情则是相通的。范晓忻无疑对这次打击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他决定直面失败,不在第一版模型上苦苦挣扎,而是重新建立模型。“好比在建三层楼的地基上,要硬盖20层楼,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一定要推倒重来。如果打了20层的地基,我现在只盖5层,这是没问题的。”范晓忻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道。又埋头苦干了一年多,新一版模型的“地基”非常扎实深厚,也为日后金电联行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海量数据分析”到“大数据”

在范晓忻看来,一家企业长期从事经营活动中积累下来的数据、留下的痕迹,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和挖掘,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找到其之间的深度关联性,这种综合分析结果能够非常真实地还原企业的经营和信用情况,客观程度远远胜于基于报表数据的结果。因此,数据其实是企业一笔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只是过去欠缺合适的收集分析工具。范晓忻曾提出过“数据资产化”理念:“数据就像原油,不经过加工的就是垃圾,什么也做不了,经过清洗和分析,就会变成财富,成为工业的基础和催化剂。”

2010年,金电联行在中央融资上取得了突破。两年之后,金电联行在有关部委,包括北京市的金融机构支持下搭建了“全国信用融资平台”。范晓忻原来接触比较多的还是汽车企业,而通过这个平台,金电联行可以收集到很多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选出其中合适的企业来对接金融机构和银行。“我们之前一直在做海量数据,而这是真正迈向大数据的第一步。”范晓忻说,“这个平台建立之后,我们从单纯做大数据金融向做中小企业的数据分析、归纳整理转变,开始过渡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

现在的范晓忻,可以真正以金电联行的数据分析与科研能力为傲了。在实验室里,金电联行对一个企业指标项的分析可多达两千个。也就是说,金电联行有能力通过两千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企业。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就像为企业进行“个人体检”,指标越多,越能够得出精确的结果,从而也更能说明企业健康与否。很多大数据领域的企业更多地还停留在产生、集合和整理数据上;国外很多基于报表数据的算法在中国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而金电联行从未向企业要过一张报表或一份合计数据;金电联行只分析真实交易数据。每一张订单、每一笔物流、每一个出入库记录、每一笔货款、每一次的社保记录等,金电联行通过对各项指标项数据的分析更准确地描述现状,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除了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也帮助银行监管企业信用情况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找到金电联行合作,对宏观的区域经济进行量化分析。“政府掌握大量详细的企业数据,包括用水、用电、纳税等等,通过量化分析,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走势,可以给企业健康和信用状况做全面体检。”范晓忻说。

愈发深入大数据领域之后,范晓忻发现,中国有大量的数据,生产数据、电商数据皆全球领先,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难以估量,却被长期忽视。“我之前曾提出来,中国的税务数据是极其有价值的,每张增值税发票上都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企业的很多核心内容都在上面。现在,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本身是个基础架构,也是一个催化剂。”在范晓忻的设想中,金电联行的完美定位,就如同电脑的CPU,将数据量化、可视化,让数据会说话、充分展现其价值,成为燃料,也成为引擎,来驱动行业、企业与社会管理。

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1990年,时年17岁的范晓忻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身在理工气息浓厚的清华园,学的也是“海量数据分析”这样看似一板一眼的专业,但范晓忻却不是那种一提到理工男,就会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那种眼镜片厚厚的、内向拘谨、严肃刻板的典型形象。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具有领袖气质,活泼外向,身边总是围绕着一众小伙伴,还是学校合唱团的团长。那位去年刷新了“男神”标准的歌手李健,就是范晓忻在清华时的“歌友”。

从某些角度来讲,范晓忻的超前性和他的清华同学李健相似而又不同。在人文艺术领域,许多事情周而复始,李健云淡风轻,停留在那个“从前慢”的后方,一不留神,却被已经绕了整整一圈的人们追上,奉若神明;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更像一条直线,范晓忻认准方向,生猛上前,提前来到尚且萧瑟荒芜的地带,在黑暗中曲折前行,只因坚信这一定是片养分充足的优山美地,后来者追寻着微光发现了这位大数据先行者,也是几近奉若圭臬。往事不堪回首,回想起金电联行刚创立不久时的艰苦时光,范晓忻说:“特别难。有时候晚上做梦还会梦到,好像自己又开始最难的那个状态。”

现在金电联行运转良好,前景可观,但范晓忻还是自然而然地维持着多年来的习惯——他是一个不把工作当成负担的工作狂人。不论是作为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还是身为金电联行的董事长,范晓忻都是那个没人愿意春节期间值班的时候第一个主动站出来的人。刚刚过去的2016年春节假期,范晓忻7天中有6天都在公司。工作对他来说,是不可错过的沉淀机会。

工作在范晓忻的人生中占据着绝对多数的比重,在零星点缀的休闲时间,范晓忻追求的是“玩得纯粹”。开车与红酒,是范晓忻的两大爱好。开自己的车不够,也换着开同事的车,奥迪奥拓、宝来宝马,范晓忻来者不拒。他每个季度至少带着员工出去越野一次,在要求极度严格的数据分析计算之外,去释放骨子里的斗志与激情。他对红酒的钟爱,则是家学渊源。范晓忻的父亲是国内顶级的红酒专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率领科研团队研制中国第一批自己的红酒。年幼的范晓忻经常跟随父亲来到实验室中,小心地看看这个,碰碰那个;实验室中的叔叔阿姨总是忍不住想逗逗这个充满好奇心的小男孩,把烧杯里的红酒拿给他喝,他接过来一口喝光,然后往往就倒头呼呼大睡。耳濡目染,范晓忻不仅对满身书卷气的研究员们充满好感,也逐渐喜欢上了烧杯中色泽美丽、气味馥郁的红色液体,以至于他一度以为红酒就是要用烧杯喝的。

 

范晓忻曾说过,他不知道领袖是什么,但至少要对得起和他一起战斗的人。范晓忻这样总结自己的管理原则:“从我个人管理企业的角度来讲,没有员工的不是,只有我自己没有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或者是没有把事情安排好。企业发展的同时,每位同事也能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共同发展是我一直在讲的。”率领着金电联行,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当年的学生领袖范晓忻如今被许多人称为“商业领袖”。而就如20多年前一样,范晓忻一刻也不曾忘记过母校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让他始终脚踏实地,心怀远方。(来源:商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