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最挣钱的行业有两个, 一个是金融, 一个是大数据,而范晓忻所在的行业分区, 是大数据金融。为了对得起自己行业领军人物的TITLE,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时分。但这些丝毫未损耗他的“功力”和“心气儿”,多年前坦言怀有的“紧张”之情如今已慢慢变得坦然。他积极也乐观,比起怀旧思维,他更像一路走一路丢——丢掉坏的,留下的都是最好的。
八九年前,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更没有“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没有一个现成的名字可以描述他要做的事。现如今,范晓忻用大数据金融帮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不少企业在他的帮助下不仅生存下来,更有了精彩的成绩。
初次约见,准时准点出现,没有一点大老板的架子,若不是强大而温婉的气场,配上一席同事周到的招待,你一定洞察不到他在行业里的地位。为了拍摄他特意准备了几套服装,最爱的格子衬衫有几件,休闲款毛衫和风衣也备得齐全。每次换服装他都亲自搭配,“酒吧本来就很休闲, 风衣更合适一些”、“蓝色格子衬衫在车里就会更能抓住人的眼球”……于是, 每一次搭配都恰到好处, 而这也是范式思维中重要的一部分——脚踏实地、亲力亲为。
创业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如果一个人在做的事情被冠名“创业”,注定过程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范晓忻毕业后曾在跨国公司工作了几年,直到他放弃稳定的生活开始创业,一脚踏进自己完全不懂的金融行业,那一年34岁的他是胸怀大志,也是奋力一搏。
2007年,范晓忻正式走上了一条“大数据战略”的道路,创办了金电联行。当时,距离《大数据时代》一书出版还有五年,距离奥巴马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还有六年。 于是身边的人都迷迷糊糊,似乎只有范晓忻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彼时,中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靠的是抵质押物,中国的信用融资还处于空白。范晓忻认为,大数据信用能够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它突破了从财报、抵押资产和担保信息评价企业信用的传统思维。为了让银行接受以大数据信用为依据的纯信用贷款,范晓忻和他的创业团队,沉下心来进行系统平台的研发、信用体系建模以及数据获取,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终于把大数据模型初步建成,并逐步完善。他们一年里跟银行开200多次会,平均每周开3. 8次。
2010年5月,金电联行成功为自己的客户从银行获得了首笔15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 兴奋之余,迎来的是之后几乎半年的销声匿迹。虽然依旧按照之前的模式申报优秀企业, 但接连被否。
他开始怀疑银行这次的投入只是看他特别勤奋所以给了“温情回馈”。他开始想放弃了, 甚至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和银行的负责人讲述自己的遗憾和无奈。但就在这种危难关头,银行的老总突然给了他们一些信心,“银行贷款是一票否决,其中一人休假刚回来,对我们的模式毫无了解, 所以否决了。”在山穷水尽的状态下,任何一丝希望都将成为他们为之重新努力的理由, 于是他决定“再坚持一个月”。
一个月后,他们的单子都被批下来了,跨越了创业最艰难的阶段。如今,范晓忻创办的金电联行,凭借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已经可以满足企业融资、金融风控、社会治理三大需求,成为大数据创新金融服务领域的领头羊。
工作之外, 生活之内
聊起工作和创业,范晓忻总是提起自己作为“清华人”的身份, 包括创业团队中也有不少自己在清华时期的“战友。1990年,范晓忻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在那个还趋于传统的年代,他有些颠覆了常人印象中古板理工男的形象,相反他热情也爱热闹, 从不死磕课本,并且业余生活异常丰富。
他喜欢开车、喜欢旅行,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组织二三十号同学一起玩。他还是学校合唱团团长,如今名声大噪的李健、缪杰、卢庚戌等人都是他的“歌友”。我对范晓忻爱唱歌这件事儿有所耳闻,结果在拍摄过程中,他竟然还哼唱起来,简单旋律的响起瞬间让他整个人沉浸其中,也是音乐的到来让他更快地进入了状态,是淡淡一抹情调中的精神抖擞,让在他身边的我们都享受其中。
范晓忻还有一大爱好——红酒收藏。 似乎每个爱好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渊源, 这次也不例外。范晓忻的父亲是新中国生物专家,上世纪70年代,带着第一批科研团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红酒,这是轻工部的项目。更有意思的是,范晓忻从小就经常有机会去爸爸的实验室,那里的叔叔阿姨把烧杯里的红酒随手拿给他喝,他倒也是不客气,总是一口喝光之后就去昏昏大睡,这个难忘的经历也一度让他以为红酒就是要用烧杯喝。
不得不说,爱喝酒的人不少,但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喝酒的人,却是千人里难寻一个。范晓忻在喝酒上有一个原则,“不开心的时候不碰酒。”这么多年来他从没有过借酒消愁的时候,“酒是让人开心的东西,我没一个人喝过酒,必须要和大家一起开心地喝。”听他的员工说, 公司最不缺的就是红酒,工作之余、加班之后,慰劳同事的方式之一就是大家开瓶红酒一起庆祝一下。要赶上一时兴起,他也会在办公室来上一首哼唱的小调儿。
记得巴拉塞尔士说过一段话——“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很多的人,却有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 爱的程度也越深。”范晓忻的生活中充满了爱, 他善于发现每一处的美, 加入的都是真感情。所以他“善于”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正能量生活。
有一颗赛车手的心
二十年的时间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 更不要说单单一个汽车行业的翻天覆地。
追溯到十九年前, 范晓忻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车——一辆二手捷达。 在那个年代, 汽车还和代步工具无法相提并论, 它更代表了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一种个性的表达。 而对于范晓忻来说, 两台捷达, 一台帕萨特也成了他当年彰显个人魅力的最佳工具。
“喜欢车喜欢的是性能、是操控,我爱速度感带给我的一切。”范晓忻当年的作风特别对得起他说出来的这句话。听说当年路上的他跟现在的二环十三郎有一拼,休息之余还会在汽车论坛上发帖征集“一起跑跑”的车友。那段时间,不论多有自信的业余车手,山路上也轻松被他落下几个弯。朋友用一句话形容他再贴切不过了,“给他台夏利,他也开得跟跑车似的。 ”
虽然开车疯, 但一九九八年被追尾之后, 他再没有出现过任何交通事故。以前他说“一定不能撞别人”,后来他说“我也绝不能给别人撞我的机会”。“我教别人开车,永远是安全第一,上车要第一时间系安全带,每一个人都要系,包括坐在后排座位的”。听说不少被范晓忻指导过开车的人都曾被他骂哭, 其实他只是在强调安全,“课程结束”后能记住这“刻骨铭心”的训导的人多少也就已经将安全二字写在了心上。“其实对于汽车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车架和悬挂本身, 百米加速1 0秒的车就已经足够耍了, 现在号称百米加速只需要五六秒的车其实发挥性能的机会也并不是那么多”,前不久范晓忻刚把自己的宝马730卖掉换成了740,在对宝马新款的不断追寻下,其实他还是始终留恋730没有增压、可以发出高亢声音的六缸发动机。
范晓忻还有一点很有意思, 他所有的汽车一定要严格遵循原貌, 这里所说的严格就是连玻璃的贴膜都省去,车内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装饰, 甚至香水。他要求乘坐者不在车上抽烟、吃东西、喝水,行李厢几乎不长时间摆放任何物件。当然,在这种原装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开出一个极限的状态,这才是范晓忻最喜欢研究的事儿。
以上这一切都是范晓忻的爱车之道,也是范式思维的直接体现。(来源:中国汽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