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学生信用卡被叫停以来,大学生分期市场就一直被创业者所青睐,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进入全面爆发阶段,市场由蓝海迅速变成红海,各分期平台群雄逐鹿,纷纷抢占市场份额。然而,市场竞争越激烈,潜在问题就开始不断涌现——“大学生为买苹果手机,3万‘连环贷’滚成70万负债”、“大学生兼职‘刷销量’每人被骗数千元买手机“等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并且有被抵制的趋势。究竟大学生分期市场弊端何在,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本文将为你深入剖析分期市场背后的故事。
电商分期:天生的卖货本质
分期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做现金借贷的分期平台,即学生通过平台进行申请,可获得一定额度的现金,学生再分期归还平台,此类平台的主要代表为名校贷、我来贷及乐宝袋等;另一类则是以购物分期为主的电商分期平台,学生通过在平台搭建的购物商城进行购物,然后再分期还清款项。一般来说,前者的权责关系比较明晰,模式也比较成熟。而后者的电商分期,则隐藏着不少猫腻。电商分期平台一般通过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放到平台上进行售卖,然后用户无需支付全款,只需申请分期即可购买到所需物品,后面再按期进行还款。在此模式下,平台一般会有两个盈利点:一是通过批量采购获得成本优势,用户购买越多利润也就越大;二是用户申请分期需支付一定的服务费或利息,平台可赚得这部分的分期费用,若用户出现逾期,平台还可收取一定的逾期费用。了解到电商分期平台的盈利模式,我们便不难认清电商的本质——天生的卖货性质,这也是电商分期平台的弊端所在。
电商的主要存在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把商品卖出去,而提供分期服务,虽然平台进行了风控,但是也只是作为一种金融的工具,刺激消费者进行购买其商品,其卖货的本质并没有因此改变。分期,属于金融范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对项目的主体、风控等应有较高的要求标准,但是,电商分期平台为了刺激消费,往往更偏向于消费者,从而不断地降低分期门槛,降低风控标准,提高授信额度,刺激大量消费,殊不知,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今年的双十一,某东购物平台便对其白条产品的用户无条件进行了最高2000元的信用额度提升,总计高达2亿元。这赤裸裸地暴露了电商分期平台的逐利本质,为了刺激消费,对用户随意授信,必将加大平台的风险。
大学生:高风险与强欲望并存
在另一方面,电商分期平台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在校的大学生,这类群体虽然在法律层面上是具有独立性的,但是他们在经济上却还不够独立,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在金融上属于高风险人群。并且,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消费欲望,控制力又相对有限,容易导致盲目消费。随着90后成为未来的消费主力,电商平台便纷纷把市场转向校园大学生。
一边是需要尽可能卖货的电商资本家,一边是具有强烈消费欲望的大学生,“分期”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消费市场,带动了一个新兴市场。但是,由于市场对应的两端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且在资本家逐利的本质下,双方结合的风险是在不断进行扩大的,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问题将不断凸显。按照目前趋势来看,电商分期平台发展迅猛,多家平台已经获得多轮的资本融资,部分平台交易量超过百亿,分期市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分期市场越火爆,其潜藏的商业风险就越大,就像一个泡沫,涨得越大,越容易戳破。
电商分期的不归路
电商分期现在已滋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欺诈行为。目前出现的欺诈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套现行为,学生通过购物分期购得商品,然后把商品转卖给其他商家,获得现金。那为什么学生不直接通过一些消费贷款的分期平台申请获得现金呢?因为像乐宝袋这类分期平台,风控审核严格,准入门槛较高,能通过审核的都是一些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用户,一般信用度很低甚至有潜在诈骗风险的用户是很难通过申请的。另一种欺诈行为则是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购买或骗取而来的真实在校大学生的信息去电商分期平台申请,由于平台的弱风控性、天生的逐利本质,因此不法分子的申请很容易便可通过,获得商品,而最终需要还款的,则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电商的分期,天然的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不加以控制,任由发展扩张,势必带来大量坏账,引发商业危机。校园分期市场的发展,一需要优质的分期申请人,二需要适当的风控体系,像电商分期的模式,如若还是为逐利而降低风控,实际上是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