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GDP论考核压力下,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官员任期内可以迅速显现,而有的环境与生态问题短期内难以看到,一些官员会寻求自己任期间政绩的短期效应,少数甚至会产生“治理污染等问题留给后任者去处理”的想法,而环境追责制度的虚化加剧了“升迁是第一要务”思想的泛滥。(学习时报)
政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所谓政绩观,就是对政绩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树政绩、如何树政绩和怎么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与态度。政绩观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政绩。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时候,往往不管群众的承受能力,提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一些超越阶段的大动作,结果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深究问题之根源,笔者认为,“好心办坏事”实则是政绩观在作祟,领导干部要坚决消除思想障碍,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纵深推进改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已有之的为官之道。为民造福同样也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使命,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他的政绩上。因此,为什么而建立政绩,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又该怎样取得政绩?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中央也多次强调,加强对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就必须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党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求真务实、干事创业、造福于民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文/陈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