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养是人才的根本。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3亿多名青少年学生,其素养的提高,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
什么是素养培育?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教授提到:真正的素养是对外部事物的一种认识和加工的能力。而优胜教育旗下综合素养培育中心优胜派给出的官方解释是,素养培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去扩展他的素养的过程,有些人会专攻某一方面,有些人会同时兼顾很多方面。但现在我们普遍提倡的是‘T’字型人才,有一定宽度同时还要有一定深度,这就是素养的范围。”李亦菲教授说:“素养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是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自主选择的能力,达成‘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如果想要帮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就要从小注重这方面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从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三个方面给予适当干预,弥补短板,从而实现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素养培育对孩子成长有何意义?
素养培育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也就是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包括社交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孩子其实都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兴趣广泛”,优胜教育集团教学质量研发中心研发总监田旭举例说,“有些逻辑思维非常缜密的人,往往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但是如果在成长的关键期加以科学、适当的干预,这个短板完全能够得到弥补,从而实现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相得益彰,这也是‘全人教育’的基本含义。”所以单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过早引导幼儿的兴趣朝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素养培育强调,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也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利。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素养的培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素养培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个性成长,帮助处在“习惯养成”及“习惯到人格特质转化” 关键期的儿童,科学高效地培养“智慧性习惯”,进而促进稳定动机的形成,充分激发影响孩子长期表现的能力和潜能,帮助孩子以优秀的“学力素质”和“人格特质”迎接一生的学习和挑战,从而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和最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