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上网”让“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


来源:

0 浏览 评论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关于政务公开问题时指出,能上网的要尽可能上网。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权力的运行也要上网,要留下痕迹,这样可以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

“人在做、天在看”是道德上的自我约束,而“权力的运行上网”,则是制度上的广泛约束。

权力最怕被滥用,权力最怕被用来营私,对于大大小小的干部乃至公权力工作人员来说,手中握有权力,这是工作上的需要,是在行使社会职能当中所必不可少的。权力用得好,可以造福社会,可以使得社会机能有效运转;用得不好,则可以产生各种权力寻租乃至贪腐现象的发生。

权力如何要“用”得好?这不仅目前简政放权、积极改变政府职能的新课题,而且还是个老问题。在不少地方,权力之所以被滥用,之所以被某些干部和公职人员当成“私器”来用,其根本原因就是不透明。所谓权大一级压死人,对于干部们之间来说是如此,而对于公权力与群众之间也是如此,有些群众的利益被侵犯,群众对此也只好摸摸鼻子就算了,为啥?没有“备查档案”。权力到底要如何运用,哪些是过了界限的,哪些是违规之举,哪些是需要加强的,这些都需要有透明度,干部之间要监督,在群众那里也要形成监督。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在积极推进深化改革方面的一件“利器”,把权力清单“晾晒”出来,把权力的运行放在网上,凡是权力的各种操作都必须留下痕迹,一来是监督权力的“现在时”,二来更是要留下权力行使的“备查档案”。哪些地方的权力使用是有问题的,群众的反馈是否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这些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今年两会期间,在媒体镜头面前的“部长走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媒体的记录下,部长们的精彩回答也给了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去的一年成绩如何,未来的一年该是怎样的前景,实际上,这正是公权力进一步透明的具体体现。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要想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误,认清制度的框架,权力行使的规范,身为官员干部,首先在头顶上就要有一根弦,有一双“眼睛”盯着看,这不光是道德上自我约束的“天在看”,还有借助互联网云端技术的“云在看”。让监督无处不在,这正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最好注解。(文/李兵)